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让生命发光的人生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8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国的哲学思想领域,孔子学说和庄子学说,是互为映照、又分歧井然的学说。在前人对其的众多阐释解析中,有不少是百姓听不懂的。近日读《史记·孔子世家》《秋水》和《后汉书·郭太传》,我略获心得——即得出一个最易懂、又最能说清楚的“孔庄”思想差异的说法。

我们就取人生中的“活着”和“死去”的哲学命题来说事儿。举历史上一个简单的例子:《后汉书·郭太传》记载有孟敏的故事:一天在路上,孟敏不小心把身后挑着的罐子掉在地下,摔得粉碎。可他头也不回,看都不看一眼,继续向前走了。信奉孔子思想的郭太(字林宗)见了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何摔碎了东西连看都不看?而信奉庄子哲学的孟敏则回答说:“罐子已经摔破了,看它又有何用呢。”在对待生命(一个物体也是代表着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价值上,孔子主张珍惜生命的“活着”,能补救的一定要补救,而不是一味地放弃。罐子既是被摔碎了,也应该回头看看,还能不能补救复原;而庄子对生命个体的态度恰恰是相反的,他认为,一个生命体去了就去了,像罐子,被摔碎了也就碎了,这是天意,再看它还有何意义?这个故事明显体现出了“孔庄”思想的根本区别:孔子拿得起,庄子放得下;一个积极,一个消极。

不过,从他们思想的社会历史流传再看他们的思想,则又是“拿得起的悲壮;放得下的悲凉”。

中国人从来就讲究“圆满”和“善性”。特别是“至善”几乎成为数千年来,深入中华民族灵魂和 骨髓的哲学命题。孔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之所以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上一直被人崇尚,其根本就在于,他的至善思想一直撬动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并且他的处世思想符合我们民族的处世趋向——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孔子周游列国时“  子畏于匡”的典故就很说明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外出游说时被匡地的人们围困。面对死亡威胁,孔子则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而他的弟子颜回面对死亡则说:自己怕死,如果自己就这样死了,身上肩负的道义该怎么传承下去……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都有上乘的表现。孔子不怕死,颜回不敢死,面对猝然而至的生死抉择和考验,他们想到的,不是一己之生死,而是道统之传承。孔子不怕死,是因为自以为铁肩担道义,道义既然不会绝灭,承担道义的自己亦自然不会无端而死,即所谓吉人天相。对自我安全的信心来自于对文明不绝的信心,自我的强大来自于道义的强大。而颜回不敢死,是因为道义尚未实现,自己当随老师推而广之、扩而大之、肩而行之,绝不敢一死了之。对自我生命的珍惜来自于对道义的珍惜、对责任的担当和对老师的承诺。死,其实容易;活着,其实很难,仁以为己任,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颠沛造次而不能放手,不亦重乎!

孔子也好,颜回也罢,他们都能把一己的生命和一个“活着的责任”对接起来,从而获得对死亡的超越。这实际上就是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看待。回到现代,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中华民族经过了百余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那些先我们而去的革命先烈和先贤们,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其实都可归到“生为责任,兼济天下”的价值观上。而且,我们的生命价值观,是在孔子思想价值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进的民族的“至善、为公、责任”的生命理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让自己的生命发光!(作者:宋殿儒)
读(含书、音乐、美术等)与思就是内心生活。除了人,没有任何动物享有此项殊荣。动物不懂内心生活的意义,也罢,但人若不懂,那是很悲哀的。

可以从较高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上帝造人,没有明确其意义,而今天人们赋予自己的意义,包括很多像拿破仑那样的凡人的貌似伟大的论调,都是没有终极依据的,或者可以说,这些伟 大论调,只是图谋人群眼前的渺小利益、短暂安定,一旦世易时移,论调失去大众的信任,就是法律,也难强制其生存。这一点,在近几十年,表现得尤其精彩。在一个封闭的社会,这样的论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发挥一点作用,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一旦进入相对开放的社会,任何来自凡人的貌似伟大的论调,都难免遭受冷落甚至嘲笑。
读(含书、音乐、美术等)与思就是内心生活。除了人,没有任何动物享有此项殊荣。动物不懂内心生活的意义,也罢,但人若不懂,那是很悲哀的。

先哲们把人的劣根性剖析得够深刻了,无须赘言。我个人的总结是:人,归根结底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个人的生存状况,是世界的根本。近年流行语”以人为本”,就是这个道理。而个人生存得好与坏,幸福与痛苦,归根结底,是这个人的心灵体验。这有点儿唯心主义。但事实就是如此:这个人,就构成了这个人的整个世界;这个人死了,相对于这个人而言,世界也随之消亡了。人是其思想与行动的总和(请允许我修改哲人的话),而世界是人的总和。对于人而言,眼前的世界就是他们此时的思想与行动。如果说这个世界很繁华的话,那就在于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形形色色的思想与行动。因此,我不赞成用某种普遍意义来要求个人,那是本末倒置,是对个人的不尊重。当然,同样不能用个人的意义来要求世界,那是个人对世界的不尊重,也就是对除了这个人以外的所有其他个人的不尊重,最终导致对自己的不尊重。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得接近他自己。这是不容易的。首先,人的劣根性必然使他具有侵犯他人生存利益的欲望,这是人作为动物的一项本能。其次,在人的理性压抑自己的部分欲望后,他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实性,戴上了面具。非常可喜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人开始产生内心生活。因为,物欲的、向外的追求受到压制,他不得不向内寻求某些补偿。

―――读与思,能使人变得安静。一个愿意读与思的人,就是一个比较干净的人;如果他能持久地从中获取快乐甚至生存的幸福感,那他简直就是个纯粹的人了。这样的人因为有了内心生活,而显得与众不同;如果他有着比一般人更加广阔的内心生活,那他简直就是个哲人!内心生活不仅使人区别于动物,更能使人区别于人。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这个深度,就是指内心生活。历史上很多早夭的先贤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内心生活给人类(而不是人群、民族、国家)以恒久的真、善、美的影响,而这个影响,仍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生活。没有内心生活的人,一辈子为物欲所驱,在外部世界奔忙至死,正如先哲所言”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拥有内心生活的人,一辈子即使独处陋室,亦可觅得无穷的欢乐,正如先哲所言”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同样的生存,不同的活动空间,一个类似动物,一个近乎神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9-23 01:28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