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来说,**每日约需2500毫升水,其中约有1200毫升来自饮水,1000毫升来自食物中的水(如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肉类、豆类、奶类等都含有一定量的水),其余300毫升水来自于体内代谢产生的水。人们每日用水量应随气温、身体状况、劳动强度的不同有所调整。比如夏季或活动量较大,需水量可达2500—4000毫升,因此不要等到口渴时才想起喝水,每天应保证充足的水量。
最好喝温开水
一方面,摄入冷饮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而使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使平滑肌痉挛,可以引起胃肠不适或绞痛甚至是腹泻。相反,还有人喜欢喝滚烫的水,过烫的饮食进入食道,会破坏食道黏膜和刺激黏膜增生,诱发食道癌,这已是医学界的定论。因此,饮用水的温度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最适宜的温度是10-30摄氏度。
口渴了,是缺水的信号。人一天最好不要有口渴的感觉。要会喝水。一口水不能喂饱全身缺水的细胞。每次喝水要200毫升,一次性缓慢连续喝完。要建立饮水时间表,定时定量喝水。晨起:250毫升;9点:200毫升;11点:200毫升;15点:200毫升;晚上睡前:250毫升。
早晚饮水是必需的,因为血液晚上是粘稠的。早上喝淡盐水不好,因为早上血压最高,最好喝白开水。喝水不仅是人体必需的,在特定情况下还有治病功效。
多喝口慢慢喝
很多人都会在口渴的时候,习惯性的“咕噜咕噜”豪饮一番,殊不知,这种饮水的方法在中医看来对健康并无好处,长此以往会破坏脾运化水湿的正常生理功能。
大口喝水可能引起的后果有三:其一,一次性快速大量喝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加大心脏的负担。运动过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其二,天热大量出汗时,暴饮会反射性地加大出汗量,进一步增加钠、钾等电解质的损失,因而人们往往产生越喝越渴的感觉。其三,喝得太快太急,会把大量空气一起吞咽,容易引起打嗝或是腹胀。
暴饮时一时脾消化不了这么多水,剩下的水就会沉积下来,容易形成水湿,水湿若再进一步发展就往痰湿或痰浊的方向发展.冰水也是不容易被脾脏运化的.
合理的喝水方法应该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往下咽,这样才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喉咙,有效缓解口渴的感觉。
多喝水益处多
喝水不仅是人体必需的,在特定情况下还有治病功效。
感冒要喝比平时更多的水。多喝水不仅促使汗液排出和排尿,还有利于体温的调节,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便秘时要多喝水。中医认为便秘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种是“津燥肠枯”引起,多喝水能起到迅速补充津液的作用,从而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
烦躁时应多喝水,烦躁易导致体内失津,出现津液不足,因此增加喝水频率能有效缓解烦躁情绪。上吐下泻后喝点淡盐水,这样可以适当喝些淡盐水来补充体力,缓解虚弱状态。
老年人睡前多喝点水。老年人尤其是血液循环不好的人,临睡前可适当喝点水,减少血液粘稠度,从而降低脑血栓风险。但要注意的是,睡前喝水不能过多,老年人有起夜的习惯,如果因喝水而造成睡眠不好,反而得不偿失。运动后间断性、小口补水。运动后忌猛烈补水,比如一口气喝上一瓶饮料,这会增加心脏负担。
当然,饮水也要注意饮水卫生,需要防止饮用水中可能超标的氟、氯、汞、砷等对人体的危害而造成不良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