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帮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如今他已经99岁高龄,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他就是著名眼科专家张效房,他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99岁高龄 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 上午9点不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眼科门诊已人满为患,99岁高龄的眼科教授张效房准时出现在了这里。 对于已经99岁的张效房来说,每次门诊都像是一次大考。 他顾不上喝水,没时间上厕所,长时间保持着一种姿势,精力高度集中。患者不时挤满了诊室,在面对一些没有挂上号的患者时,他常常像年轻医生一样加班加点。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眼科教授 张效房:有的病人是多远来等我好几天,等我上班,那我给人家解决不好,对不起病人。 在张效房身体力行的带动下,眼科门诊还有不少退休多年仍然在坐诊的医生,其中大部分是张效房的学生。 记者:您这么大年纪怎么也在这出诊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宋绣雯:那张教授九十多岁还出诊,我好意思不出诊啊? 不能到前线 就学好医学为国家服务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身为医生的父亲一直教导他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抗日战争打响后,正在读高中的张效房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作为一生的事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眼科教授 张效房:我不能到前线去打仗,那就学好医学,为国家服务。就是一心想着怎么样来救中国,怎么样让中国强盛。 祖国的需要就是努力的方向 攻克眼内异物难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效房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因为医术精湛,30岁就成为了医院眼科负责人。 建国之初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由于环境限制和操作不当,由眼外伤导致失明的患者尤其多,比如车床上的小碎块飞到眼睛里、小石块炸到眼睛里等。 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50年代中期,张效房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眼内异物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他开始夜以继日的对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进行系统研究。 后来,张效房所写的《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出版,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患者免于失明。 经验是从中国病人身上来的 要把一切贡献给中国人 由于张效房在眼科医学界的突出成就,他经常被国外邀请讲学、做报告。一些大学开出各种优厚条件希望他留在国外,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眼科教授 张效房:我当时就想我是中国人,我的经验也是从一个一个中国病人身上来的,报答祖国还来不及,我必须把我所有的一切贡献给中国人。 身患癌症 经历过十多次手术 但要抓紧时间做贡献 张效房常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出贡献。退休后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30多年来,始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看起来似乎是“铁打”的老专家,其实是一位做过十多次手术的癌症患者。 在最危险的一次肾脏摘除手术前,他把毕生积攒的120万元钱捐赠出来,建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年轻的医生们。 幸运的是,那次手术张效房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让他越发感到时间的宝贵,开始和时间赛跑:几乎每个白天他都在门诊、查房和辅导研究生中度过,晚上又常常修改论文,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眼科教授 张效房:我想趁我还有精力的时候,把我的所学,所有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大家。时间不多了,我自己知道,所以我必须抓紧时间。 作为国内眼科学的创始人之一,70年来,张效房培养了大量的眼科学临床人才,见证着眼科学在我国的发展。 他还有一个新打算,建立一个中国眼外伤登记中心,收集全国的资料,为眼外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我一定要抓紧时间报答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让人第一反应想到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宣告成立时不久,一批著名科学家从美国赶回来用毕生所学效劳祖国。真的是值得人敬佩的一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