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传“苏州大学毕业典礼仅让毕业生代表参加”一事,该校6月9日回应澎湃新闻称,原定典礼方案受场地座位限制,只能邀请毕业生代表参加,目前学校已作出调整,更改典礼时间和地点,全校毕业生均可参加,按校区分为上午、下午两场。 对比前后发布的两则通知可以发现,苏州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的仪式时间、仪式地点、参加对象等多处都作出了修改。这些调整,都是为了保障所有毕业生都能够参加仪式,而不只是毕业生代表。从6月8日公布最初方案到第二天即作出修改,说明校方对于学生诉求的回应,还算比较及时。 按照苏大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此前之所以只安排毕业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是“由于学校场地所限”,更改后的仪式地址由校内移到校外的独墅湖体育中心,也能够印证这一点。不过,事后成功补救说明,如果一开始就将参加毕业典礼的对象确定为全体毕业生,场馆问题完全是可以提前就解决好的。 近年来,有关大学毕业典礼只让毕业生代表参加的做法,不只在一所高校出现,并且每次都引发质疑。这里面的客观原因,当然可以理解。现今一些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动辄上万,对场馆要求确实较高,组织的精力、时间成本也必然上升。但是,如果真正把每名学生参加毕业生典礼的平等权利置于优先考量,这都不是问题。 去年武汉大学就在露天运动场举行了万余学生参加的毕业典礼,尽管遭遇大雨,但由于是面向全体毕业生,并未遭遇类似质疑;另外,像苏大最终改为上下两场举行,也可以化解场地不足的问题。 所以,真正的问题或许从来就不是场地等客观原因,而是校方是否认为每个毕业生都有权利参加毕业典礼,又到底是如何“定义”毕业典礼?如果只是把它视为每年一次的例行公事,或者干脆只是一种随大流的形式,那么秉着“图省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初衷去安排,当然就容易出现只让部分人“代表”参加的情形。可如果真正把毕业典礼看成是大学生自己的仪式,看成是学校必须做好的服务,自然“创造条件”也会做好。 不管在校期间吐槽了多少遍学校,在毕业时刻,能够无差别的参加毕业典礼,恐怕依然是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有的一个句号。这个句号,可以是毕业生对母校归属感的一次升华,也可以是大学精神对毕业生们的最后一次感召——当然,如果连参加毕业典礼的权利都被剥夺,它所诠释的大学精神,无疑就是要打问号的。 破除形式主义之风,是应该的,但不是所有的形式和仪式都是多余的,有些本身就是“实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在国外的一些知名高校,毕业典礼都往往是重头戏。它不仅是毕业生们的一个仪式,也成为学校文化传承、家校互动的一个重要载体。 毕业生们即将走向的是一个更趋复杂的社会,它可能包含着各种或明或暗的势利、不公,然而,越是这样,大学越要尽可能展现自己不势利和平等的一面,让每位毕业生都能享有无差别的尊重。优秀毕业生固然可以表彰,但参加毕业典礼的权利应该对每位毕业生都是一样。只有代表参加的毕业典礼,可能更像是一个表彰大会,而不是属于所有学生共有的仪式。 不管怎样,在参加毕业典礼这个问题上,毕业生不需要被代表,也不应该被分成“能参加”和“不能参加”的两类人。从苏大的“知错即改”,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坚持在毕业典礼上为每一位毕业生拨穗,有些不能省的“仪式感”应该被更多的尊重。这种平等文化,也是每所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都该坚守的大学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