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学习
谢尔盖·佩林在面试员工的时候,往往在开始的几分钟里就能确定到底是否雇佣这个人,然后呢?他会将面试剩下的时间用来跟应聘者谈话,确保他至少能够从这名应聘者的身上学到一点内容。 所以请记得,无论你处于多么不利的环境中,你错误地估计了眼前的一切形势,你至少能够在得到工作之后学到起码某个方面的内容,在充实了你自己的技能组合之后,你能够继续往前走,找到更好的工作。我曾经就在 HBO 工作过。在那三年时间里,我学到了好多东西,从互联网科技到娱乐再到电视制作。有了这些资本之后我才有能力离开那里,选择开办一家成功的公司。
F) 其他细微的差别
我曾经出于各种原因,参观考察过许多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我总是能够发现公司与公司之间那些细微的差别: a. 合伙人是否合得来 比如,曾经我考虑投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由多名 CEO 共同打理的。后来我从某个渠道知道了其中的一个 CEO 在说另外一名 CEO 的八卦。于是我决定退出这次投资。公司的文化肯定是从上而下铺就出来的。所以如果创办这家公司的合伙人都没有心往一起使的话,那么这家公司很难让人喜欢得起来。 b. 雇员是怎么评价客户的 如果你读过 JetBlue 创始人的自传,你就会发现他每天都会工作到凌晨三点,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就是为了给客户回电子邮件。 每一个月,他都会进行一次长途的出差,然后从飞机的最后一个座位开始询问,走到前排,问每一个乘客在这次飞行过程中是否有哪些不愉快的地方。他也是按照这个方式来雇佣员工的。 这虽然说的是 CEO,但是公司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在面对客户的时候有这样的态度精神。一年之前,我曾经访问过一家法律公司。公司里的人贬损客户,取笑他们。这可不是我愿意工作的公司,更不会在这个公司上投资哪怕一分钱。一家公司和客户应该在一条船上,不应该有」我们「和「他们」的说辞。 c. 你和你老板以及同事的关系 很多老板其实到最后在决定是否雇佣这个人的时候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出差,在国际航班上你是否愿意跟眼前这个招聘者坐在一起?” 所以,当你在选择公司的时候,也应该同样问自己这个问题。老板既然通过这个标准来选择心仪的员工,你自然应该通过这个标准来选择心仪的老板,并且请记住:他们需要你的程度远超过你需要他们的程度。 所以,还是回到之前说的那个环境氛围上。你是否能跟公司里面其他人处得来非常重要。流言蜚语是非常糟糕的。理想中的环境,每个人都能给周边的同事打出非常高的评价。
G) 顺势而为
其实,人们将沃伦·巴菲特称作「价值投资人」并不是很准确的说法。他更像是一个「顺势而为」的投资人。他曾经这么说过: 「如果一家公司从现在开始算其,往后数 20 年看他的发展轨迹,那么它的股票就很值得买。如果一家公司所处的行业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的,那么就算他们的管理层很糟糕,他们也能取得惊人的好成绩。」 这个「势」能够帮助公司迅速壮大,它有可能是机器人、物联网、3D 打印,甚至还有一些即将颠覆医保领域的公司。所以,在 AirBnB 和 Marriott 之间我选择前者。在 Tesla 和 GM 之间我选择前者。
H)尽头的曙光
在你面试的时候,你不可能直截了当的问面试官:「你们什么时候 IPO 上市?」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比如这家公司有可能被收购,上市,或者其他一些允许员工出售自己股票的重大融资活动,均是不可预测的。 一家优秀的公司会在退出之前耐心的等待 7 年到 10 年。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应该等待的时间长度。为什么是这么长的时间段?因为如果它们真的是足够卓越的公司,它们毫无疑问会比整个市场成长的更加迅速。所以它们会尽可能长地保证自己的私人性质,以最大化员工和股东的利益。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根据调查,平均一个员工在一家公司待的时间是 3.1 年。如果你得确定你能耐下心来等上 7 年到 10 年。当然,除了上市,我也会盘算是否管理层最终选择退出。
I) 最终利润
请确保你能看得到公司的盈利模式,会通过怎样的发展实现盈利,有的公司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所以这里就要考验你个人眼光是否长远独到。 好了,以上说的这些点应该算是比较全面的覆盖了是否选择一家初创公司入职的标准。希望你能找到心仪的,并且在未来处于垄断优势的初创公司,在职场路上好运连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