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自从孔子将古琴列入到儒家六艺之中之后,古琴便成了文人们内在精神外放的一个载体,“琴棋书画”、“君子左琴右书”、“士无故不彻琴瑟”等等,都宣示着古琴在文人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古琴在文人世界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你知道吗? 苦难时代的精神寄托公元489年的时候,孔子在拜见楚昭王的路上,经过陈国和蔡国的时候,和一众弟子被困在了荒郊野岭上,并且整整七天,都断绝了粮食,也就是说当时他们的处境很糟糕,饥寒交迫,跟外面失去了联系,跟随孔子的很多弟子也因此生病了。但就是在这种困苦的环境下, 孔子仍然没有放弃弹琴,并且七天都一直弦歌不绝,足见古琴在那个时候在精神上对孔子的莫大的慰藉作用。 古琴也一度成为文人反抗统治者压迫的一个工具,成为文人的一把利剑,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两位。嵇康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就是临刑前弹奏了《广陵散》的哪位,并且还发出了《广陵散》从此再也听不到了这样的感慨。嵇康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首琴曲呢,《广陵散》的前身,实际上是《聂政刺韩王曲》,就是一个臣子刺杀君上的故事,这样的琴曲在封建时代是被统治阶级严厉打压的对象,因此魏晋那样一个政局黑暗的时代,嵇康身为一介文人,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统治者的反抗,因此在临刑前还要再抚琴一曲。而阮籍,没有嵇康锋芒毕露,却也同样选择用古琴来作为自己对政局不满的工具,他创作的古琴曲《酒狂》,正是当时自己内心世界的宣泄,混混沌沌的状态,是对前途一片渺茫的伤心。古琴在这样的时代中,成了文人手中的利刃,也成了自己对那个时代无能为力的一种外在表现,是黑暗的时代中,唯一的精神慰藉。“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甚至在失眠的时候,也是只有古琴才能够在黑夜中给与阮籍一丝丝安慰。 隐居生活的标配厌倦红尘官场的士人,隐居山林便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向往,隐居不但有书酒,更要有古琴。陶渊明在其《时运》一诗中写道: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除了花药林树,还有便是清琴浊酒了,这样的生活不可为不自在,不逍遥。这样的生活,在几百年后的宋朝,大文豪苏轼也写诗描述过: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几时归去,这样感慨,或许不仅仅是苏轼发出的感慨吧,无数厌倦了官场,厌倦了尘世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包括现在的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之下,几时归去成了一个一直没有答案的问句,或许明天就是归期,亦或是永远都没有归期,这样的生活也只能成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现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隐居的生活仿佛只存在于诗词中,存在于影视剧中,存在于遥远的古代。古琴却仍然存在于世人的生活中,在忙绿的工作之余给疲劳的人以精神的慰藉,给憧憬隐居生活的世人以心灵的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