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4|回复: 0
收起左侧

大学生求职观察:你喜欢说“我周围”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9 23: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时候,经常愿意提到“周围”两个字,比如:“周围同学都在考公务员,我是不是也要考啊?”“周围的人都去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我是不是也考一个?”……

  应该说,群体的动向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周围”效应,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呢?

  同伴的影响让我有了动力


  小J今年研究生一年级,不但学习课程名列前茅,课外实习也很积极。回想起去年备战考研的经历,他感慨万分。感慨最深的,是在自己迷茫的时候周围同学带给他的力量。

  “迷茫”这个词,非常能形容像小J一样的大三大四学生:既不满意浑浑噩噩的状态,又不知道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小J在大三下学期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他找老师咨询如何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却对考研的基本信息一无所知,比如选择的专业、操作的基本流程、复习方法、时间安排等,他甚至没找到考研的招生简章,其实简章就在本校的网站上。

  很让人怀疑他这样去考研,是不是真的出于自己的意愿。小J是否考虑清楚考研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学历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还是对自己毅力的考验?

  当时回答咨询老师为什么考研的时候,小J一脸困惑,“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考研,看到同班同学很多都在准备考研,他们的生活好像很充实,感觉自己和他们有了差距。”

  小J说,从个人兴趣和性格特长的角度来说,考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喜欢看些书,也耐得住性子能够坐下来钻研一个领域。但他还是有些犹豫,同寝室的兄弟劝他:“考研嘛,可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准备,没准儿学着学着就爱上……”

  就这样,小J动心了,对呀,为什么不能试试?小J觉察到自己考研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希望将考研经历作为一种体验。在自己还迷茫的时候,不如先做一些准备,可能随着不断的尝试,会给自己新的启发,慢慢找到未来的路。

  所以,小J在备考过程中,更多的是把考研作为大学期间一个难忘的经历——能够和周围同学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奋斗,这样的过程比考研的结果似乎更让自己觉得有挑战性。思路理清了,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经过信息的搜集和筛选,小J和同学一起组成了一个考研小组。处在一个奋进的团队中,大家步调一致地冲刺,小J振奋了很多。

  小J很感谢周围同学,要知道,是周围人的行动和启发,让自己有了敢于尝试的勇气。而自己就是在和周围人同步的情况下,最后如愿以偿,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获得了自己满意的发展路径。

  在既定的圈子里原地打转

  几天前,同事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电话里的家长焦急万分,希望由学校老师出面做通女儿小Y的思想工作。

  小Y现在就读的是经济类专业,但她想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父母知道后立刻就急了。银行工作稳定,待遇好又体面,单位里的人都在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银行。他们理所应当地认为,小Y应该按照已经计划好的道路一直向前。

  可是,沟通了无数次,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小Y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就很不想学经济。但父母认为,周围朋友的孩子都学经济类专业,容易就业,所以硬逼着孩子报考。小Y也在“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情况下,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英语专业。

  经过沟通老师发现,小Y希望能够读研究生后进入高中或者初中当英语老师,因为经过信息搜集,她发现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从小Y自己的性格特点来看,她喜欢英语,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也很喜欢和学生打交道。

  可父母就是听不进去。他们一心希望孩子就业体面,收入水平高,工作稳定,却没发现自己所谓的“对孩子好”是以牺牲孩子的兴趣特长为代价的。其实小Y自己希望的职业选择,也达到了父母“稳定、体面”的要求,无非是待遇方面很难比较,所以他们不予考虑。

  长达一个小时的电话,我的同事试图希望家长能够站在小Y的立场考虑一下,很显然,沟通失败了。家长在“周围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执著地认为,自己给孩子设计的路是最好的。

  如何与你的周围互动

  在人类的社会属性里,核心内容就是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是社会关系,免不了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加之信息发达的今天,每个人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更是正常现象。通过“周围”的比较,你能明显地发现问题;通过与“周围”的互动,也能给自己很好的启发。就像小J,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及时修正思想观念与行为。

  你会发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正常的交往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在创造一种信息流通的渠道。封闭的思想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信息在不同的生活空间流动,也从一个“周围”流向另一个“周围”。特别是在自己茫然无助的时候,多与周围人交流,让不同的信息刷新自己原有的观念,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创造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周围”意识的强烈驱动下,人不免会作出些有失理智的决定,究其根源,很多时候是盲目的从众心理在作祟。

  “周围”人怎样,那我也要怎样,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具有从众心理的人,往往疏于思考,就像小Y的家长,他们一直没有认真思考孩子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其实,他们所谓的“稳定、体面、高薪”也是相对而言的,并不代表职场全貌,也不代表经济专业与英语就业方向的全貌。家长从周围人那里所了解的信息,只是片面的不完全的信息,小Y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工作的压力、职业适配度等他们都没考虑周全。

  所以,把握“周围”是一门学问,关键看自己如何把握。把握得好,能带给你快乐的心灵,能够积极主动面对生活,及时调整自己;把握不好,则给你的心灵上一道枷锁,使你不堪重负,在一片从众的声音中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1-11 23:45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