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6|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学考研经验:保持个性走自己的路(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15: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4.1专业课复习

  虽然大二下学期就决定跨专业考研(微博),但那时我对考研并无确切的认识,并且以为时间还早。二年级的整个暑假我看了十几本书,但只有两三本与历史直接相关。只到9月份我才正式开始了解考研的流程。这里要感谢C君,他那时正在紧张地进行考研复习,便向我提供了考研的一些入门信息,借此我才对考研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随后我又上网,花了许多天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各种考研论坛、考研资料、门户网站以及学校情况等。那时我知道了所谓的11本书,然后在9月底试着买了吴于廑《世界史》的近代史两册。由于大三上学期时间极紧(我有近二十门课程,而且多为计算机核心课程),所以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把那两本书看完。

  然后我就做了第一个专业课的考研计划:开学之前把11本书看完,暑假之前再看两遍,还要尽可能的收集名词解释、分析题和简答题,暑假及以后的时间主要用于练习,同时平均每周看一本历史名著。这个计划很粗糙,未细化,而且没有太大的预见性。这主要因为刚入门时我对各种情况了解太少。结果由于自习的时间太少,直到开学后一个多月我才匆匆看完那11本书。(这个阶段我几乎未复习英语)而且看的过程中,除了在书上做了一些记号外,几乎未作任何笔记,这是因为我觉得做笔记进度太慢,而且那时我也很急躁。糟糕的是,看完第一遍后我感觉很沮丧,发现看过的东西似乎一点印象都没有。所以我就更着急了。

  3月底我制定了第二个计划。它维持了第一个计划的目标,但对进度实行了量化,同时考虑到了英语的复习计划。那时我估计还有接近4000小时的有效复习时间(后来证明只有3400小时),分给历史一半的时间,政治300小时,剩下的全给英语。我估计自己一小时能看30页的教材,11本书能在两个月内(200小时)看完。但是后来这个计划也远未完成。一方面,大三下学期的学习负担并未减轻,课程比上学期略少但更难,我还把所有的专业选修课学分提前修完了。另一方面,实际上我看教材的速度只能达到每小时20页,这主要因为我非常担心有所遗漏以至于想把全部内容都尽量记住,而且这时我还担心仅仅看书可能仍然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就强烈感到应该做一些笔记。这些笔记包括读书感悟和收集的大量的名词、分析题和简答题。我曾打算找出答案,但当时我所知太有限以致进度缓慢,所以很快放弃了。到7月底我至少收集了(主要从那六本书、历史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历史分卷上)6000个名词还有几百道大题。

  我觉得这些东西应该能覆盖所有的考试内容,而且认为在后来的复习中会有用。但后来的情况却是那些东西全被我扔到一边了,因为我的兴趣和精力都转移到辅导书上去了。不过那些工夫也没有全部白费,至少我对那些名词和答题都有了一定的印象,考试时不可能出现一无所知的情况。后来又遇到了毕业实习,耽误了许多天,以致只到7月31号才看完第二遍。这个结果远远落后于当初的计划。这样在10个月的时间里,除了把教材看了两遍之外,我感觉自己好像没有得到任何看得见的成果。不过后来证明,情况并不如此悲观。也许我的记忆力真的如周围同学所说的那样强大;我并不看重这一点,相反更为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管怎样,进入下一阶段复习后,我发现自己突然轻松了许多,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许曾经看过的东西都成了一种潜意识。

  8月1日我重新制定了计划。8、9、10这三个月进行第二阶段复习,这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尽量扩大知识面,把所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囊括无遗,而且应该做到选择题尽可能不错,名词解释和答题要尽可能回答完整,不允许出现完全不会做的情况。11和12月进行最后一轮复习。这个阶段要回归教材,把教材再仔细看一边,查漏补缺;而更重要的工作是把重难点找出来,做好笔记,以利于背诵。1月份的10天用于调整心态。后来我的复习基本就是按这个计划进行的。

  8月1日进入第二轮复习,以辅导书为中心。指导思想还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也就是每一分都不应失掉。前四十天我同时看那两本书,每一行都仔细看到。这时理解对我来说已完全不是问题。我还是嫌进度太慢,所以不愿做笔记,而只是用三种颜色的笔划出我自认为的重点。我觉得做记号能促进我的记忆,而且回头看的话只需注意所划的重点。(不过后来我却没有兴趣再看第二遍了。)到9月12日,终于把这1200多页的大书看完了。这是头脑中原有的阴云似乎都散开了,我对整个历史在整体和细节上都有了可靠的把握,信心自然也增加了。与论坛上许多研友的情况对比之后,我怀疑自己已经比他们中的大多数高出许多。当然由于缺少真实的参照,我一直不能确定自身的实力,还好这并未产生大的影响。然后我又看了四本辅导书。这时我的吸收速度很快,各种题目,尤其是选择题,看过之后就不会忘。选择题我基本能保证错误率在10%左右,名词和大题我只是看而已,并不仔细做。这一轮复习下来,我相信自己已有能力立即参加考试了。

  11月进入最后阶段。我把11本教材仔细地看了一遍,想加强整体理解和确保选择题完全无误。不过更重要的工作是摘录并背诵重点。虽然我已经能够答题了,但为了尽可能获得高分,我觉得仅在头脑中有个印象还是不够的,必须动手写点东西。我首先确定了十几条原则(如,国际工运史、苏联史、1950后的世界和中国史、世界和中国上古史比重很小,至少不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当然它们绝不是普遍有效的而且风险很大,但我为了减小工作量和突出重点就不得不这样做。我把自认为重要的名词解释和大题列出来,然后严格按照考试答题要求(我自认为的)给出尽可能全面准确的答案。为了减小书写量,我只记下答案的关键词。对我来说,只要加上一些修饰语,就可得到完整的答案。尽管如此,书写量也不小,平均每个名词解释就有200余字(扩充后超过400字),而大题字数更多。

  结果两个月里(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我摘录了十几万字,常常累的笔都抓不住。另外,从一大堆资料中总结出重点是很困难的事。记得5月份我曾打算做上述工作,但那时我远未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以致面对同一个词的各种不尽相同的解释,完全不知如何取舍。到11月份这种困难已基本消失来了。我把上十本参考资料堆在狭窄的桌面上相互参考,总结出自认为全面准确的答案。一开始进度较慢,用了二十天才复习完世界近代史。然后速度就加快了,世界现代史用了5 天,世界古代史10天,中国古代史16天,中国近代史3天,中国现代史5天。摘录的同时我每天还抽出一小时来记忆。由于只记下了关键词,背诵的时候就要填充材料。我花这么大的气力不是为了押题,因为我既没有那种能力,也从不愿投机取巧,而是想得尽可能高的分。不过最终我还是撞对的几题:如告缗、官督商办、拿破仑法典、玫瑰战争、宋代官制、基督教演变、西葡盛衰原因等。

  1月份进入调整阶段。虽曰调整,但实际上每天我都焦躁不安。一方面,由于原来并没有详细规定这十天干什么,所以就啥都不相做;另一方面又担心准备不足。我只好把金圣才那本书剩下的六套题浏览的一下。我原以为最后十天会很快过去,但实际上很痛苦。

  结语

  然而,不管怎么样最后我还是收获了成功,我还是以不错的成绩在我喜欢的历史学领域继续深造下去。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都现在的我最好的回报。我感谢自己的选择,感谢站在此时此地回望这段经历的那种自豪和满足!我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1-9 06:20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