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58|回复: 31
收起左侧

2014考研政治芦欣老师单选高分1000题---马哲-认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4 22: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部分  认识论Ⅰ 核心考点1.识记以下概念:
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真理;实践;价值。
2.区分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反映论和先验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唯理论和经验论。
3.掌握以下原理: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Ⅱ 习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联系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2.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      )
A. 认识的客体       
B. 认识的主体
   C. 认识工具和手段   
D. 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
A.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C. 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D. 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6.孔子说:“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句话的认识论含义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而存在                                                                       
D.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普遍性  
B. 绝对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
8. 古希腊的怀疑论者们强调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感觉是不同的。如同一盆水,有人感觉说温,而有人感觉说凉。这说明(      )
A. 世界的真实状况是人们无法知道的
B. 认识结果是由主体决定的
C. 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D. 认识具有客观性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本质上是(      )
A.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B.经验积累的过程
C.科学实验                           
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10.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指(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  
D.“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11.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其根本原因是(      )
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
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12.认识起源于经验,这种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唯物主义认识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都不承认的观点
13.人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有所差别,这说明了(      )
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认识
C.主体的差别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根本不可靠
14.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说明了(      )
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认识
C.主体的差别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根本不可靠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6.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种观点在认识论上属于(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反映论
D.先验论
1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和这句话表达了同样哲理的句子是(      )
A.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B.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C.熟知并非真知
D.观察总是负载理论
1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9.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20.汉代的扬雄说:“万物纷纭,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这种观点(      )
A.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
B.是一种主观真理观
C.是一种实用真理观
D.认识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21.谬误是指(      )
A.大多数人反对的认识      
B.与权威意见不一致的认识
C.与自己的利益不相符的认识
D.同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22.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
D.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2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因为(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26.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      )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      
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      
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
27.真理一元论认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   
28.“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      )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9.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      )
A.人的思维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B.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C.自然界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D.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0.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是(      )
A.价值认识
B.价值实践
C.价值选择
D.价值评价
31.人类在科学研究中把握到电能的规律和原理,把这个成果运用到生产领域,研制生产出各种工业和家用的电器,方便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这一事实说明了(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C.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于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就是实践。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选项A和选项D中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选项C辩证的观点是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均不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
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中介构成的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在认识活动中,这三大要素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能实现现实的认识活动。但是这三大要素各自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认识的主体是首要的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就不可能使客观存在的对象进入主体活动的范围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样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也就不能创造出认识的工具和手段。这样排除ACD三个干扰项,只有选项B才是符合题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是社会在实践上有理论的需求,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出现,这时人们的焦点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因此,研究它的人多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深化了,说明实践是人类深化认识的巨大动力,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A说的是认识的来源问题,而题干强调的是认识的发展问题。选项B认为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固然正确,但这道题的题干要求把事例上升到认识论的原理角度,所以此选项与题意不符。选项C是脱离实际的说法,是错误选项。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明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选项A是错误选项,认识对于实践没有决定作用,选项C的说法有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确实能对社会变革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题干并没有夸大认识对于实践的反作用,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治疗疾病是实践的需要,中医学是一种治疗疾病的理论认识。认识的产生源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选项B错误;认识的本质也不是实践,而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选项D错误。选项C和题意没有关系。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认识正确与否,在主观自身中是得不到解决的,认识对象同样也不能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只能靠实践,将主观见之于客观,才能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实践相符的,则是正确的;与实践相悖的,则是错误的。“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是孔子在知行观方面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高于理论的地方就在于实践有直接现实性,即能够在现实中证实、丰富认识的成果。对于A、B两项比较好排除,因为真理认识也具有普遍性与绝对性;该题的最大干扰项是C选项“客观实在性”,然而,万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正是有待于认识的“自在之物”。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懂题干中的“高”字为何意,其实它就是由“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靠近程度,这个过程恰恰需要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来完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明了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认识或理论转化为现实,也就实现了“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变,即自然界人化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理解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解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及其特点”。
选项A是错误的不可知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可知论。选项D本身没有错,认识的客观性指认识的内容和来源是客观的,但选项D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不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结果受到主体的影响,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但不能说认识结果是由主体决定的,选项B错误,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在认识论上,具体分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分为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反映论,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也是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即认为认识本质上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而旧唯物主义则是消极的反映论。选项B(经验积累的过程)是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之一,不是认识的本质。选项C(科学实验)和选项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是实践的两种形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论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根本对立的派别,在认识论中,分别对立的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并不是来源于客观世界,而是来源于先天经验。它们的认识论路线就是分别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选项A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主要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中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结论的阐述。选项B是从属于这两条根本对立路线的。选项C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D。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即唯心论的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比较,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引起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类似题型只要抓住“实践”这个关键词,这个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的起点、核心、基础,是不应该选错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从经验出发,既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承认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个经验是从客观世界获取的,唯心主义也承认认识起源于经验,但是这个经验不同于唯物主义的客观世界,而是先天经验,是主观自生的经验,故认识起源于经验,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对经验进行阐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发展过程渗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第一印象属于感性认识,个人之间出现对同一个人第一印象的差别,是由于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而每个人由于文化背景、个人思维、审美标准等理性认识的差异而导致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第一印象。选项C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说法。主体的差别不能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实践,实践决定认识。选项D说感性认识根本不可靠,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否定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和意义。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考生要善于寻找题干中的关键字,题干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关键字就是格言这个词,格言属于理性认识,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不同是因为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老年人的饱经风霜和青少年的缺乏阅历的感性认识不同,故对格言内涵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
考研政治马哲的命题常常采取引用名人名言的类型,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注意将名言中的关键词或者关键语句寻找出来,和选项一一对应,才能准确地找出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也一样,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所以,选项A错误。
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所以选项C错误。
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从他人那里等获得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种形式。所以选项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在处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中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选项A的唯理论是说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选项B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恰恰相反,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感性经验是最重要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本题中,题干是教条主义的做法。教条主义割裂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局限于理性认识和理论,是唯理论的工作表现。选项C和D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本题题干中,“感觉到的东西”,是指感性认识。“理解它”,是指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题意说的是感性认识不等同于理性认识。选项A认为没有理性,眼睛的视觉是最坏的见证人,显然否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是唯理论观点。选项B过于强调了感性认识,认为看到的都是真理,是经验论观点。选项C中熟知具体指的是感性认识,真知具体指的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并不等于理性认识。选项D认为观察总是负载理论,说的是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C。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内涵”。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两次飞跃的过程,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中产生认识,主要通过掌握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新的认识必须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就是理性认识形成后回到实践,来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根据第二次飞跃的内容,必须将认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完成。选项A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掌握感性材料的阶段,选项B是在选项A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选项C是为实践做准备,都不涉及实践本身,故选项ABC都不合题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D。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某一次认识完成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两次飞跃过程,第一次飞跃是通过实践得出认识,第二次飞跃是新的认识重新运用到到实践中去以被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如果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就是真理。反之,则不能完成第二次飞跃。某一次认识完成的标志是看其有没有实现第二次飞跃,由此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是感性认识前的准备;选项B属于第一次飞跃;选项C仍然是认识的获得过程。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7-8 14:34 , Processed in 1.1249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