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映制造业水平的世界技能大赛落幕
中国技工无缘金牌值得反思
新华报业网讯 在刚刚结束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由26名中国选手组成的代表团获得了1银3铜的成绩。大赛总冠军韩国获得了12枚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个人全能最高奖“阿尔贝特·比达尔”奖被日本和韩国选手共同摘取。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水平、构建加强技能合作的重要国际平台,参赛选手年龄一般在22周岁以下。虽然该项赛事历史悠久,但我国从上届才开始派选手参加。本届技能大赛涵盖机械、建筑、网络、服务和创意产业诸多领域共46个项目,来自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6名选手参赛,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日本、瑞士的奖牌数名列前茅。我国与第一名的金牌差距是0:12,虽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年轻技术工人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亟需迎头赶上。
盐城技师学院电机系毕业生董武连是我省两位入选参赛选手之一,此次获得了电气装置工种项目第6名。董武连说,世界技能大赛对细节的要求更高,比如比赛中有一道题是利用新技术进行住房电器安装。自己在装置速度、操作方法上都没有问题,但裁判测试时发现,安装后的产品水平度稍微欠缺,而国内比赛中就没有这个扣分点。上届代表中国参加数控加工比赛的王泽民则表示,世界技能大赛更看重产品的精度和美观,而国内比赛往往更重视难度和速度。以制造一个零部件为例,国内比赛可能要求1天内完成,世界技能大赛会给选手4天时间打磨。
“世界技能大赛的导向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俊说,“同样是组装汽车,为什么德国工人组装的汽车和中国工人组装的汽车就不一样?这就是技术差距。”南车集团每年都要从职技院校大量招收技术工人,一些在校已经拿到高级工、技师证的毕业生,到了企业都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甚至要从基本功练起。“国内的技能比赛往往重视难度忽略精度,这无疑会给职技院校形成一种导向。”徐俊建议国内职技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真正做到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培训技术工人,哪怕技能大赛也可以多听取企业意见。
事实上,金牌大户韩国、日本走的就是企业培训选手之路。据了解,日本的比赛选手主要由丰田、日产、日立等著名企业负责培训,政府没有投入。这些企业每年从各地的职技高中招收操作工,再从这些操作工中选拔人员参加国内大赛,比赛前3名选手作为世界技能大赛候选选手,再在企业进行2-3年的培训。
光有企业参与还不够,关键还要有好苗子。盐城技师学院院长吕成鹰此次也到了德国莱比锡的比赛现场,现场看到的一幕让她印象尤为深刻。由于比赛的所有项目对外开放,每天都有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在赛场设置的“试一试”区域,20多位小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合力给一辆小汽车焊接了一扇门。“这种从小潜移默化的技能教育在国内不可想象。”
吕成鹰是有感而发。她说,由于这两年国内高中生源下降,很多本三院校都招不满,职技院校就更难了。德国的高中生只有25%左右接受普通高校教育,75%的学生上职技院校。而且,德国的法律赋予职业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地位,很多高级蓝领的收入高于白领。反观国内,却是两套评价体系。很多拥有多项荣誉、曾经给企业创造或节省几百万上千万元价值的技能大师,其工资收入也只是与企业中层领导干部齐平,以至于在家长中形成了宁上三流本科不上一流职技院校当工人的观念。在这种观念引导下,一流技术工人的产出率必然越来越少。她建议,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相关部门应出台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