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0

最重要的原则:计划和纪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6 13: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技能后天培养起来比较容易,不过计划和纪律这东西,除了自小打下的良好基础外,后天培养起来简直就是天人交战,内心憧憬美好的你VS现实邋遢不忍直视的你。倘若因为某种生存的刺激而努力培养起这种习惯,那么崭新的自己就会出现。当然,这需要很多的努力。

说说我自己,我自认“计划和纪律”这事情有一半来自父母的以身作则,一半来自从小养成的习惯。

(一)、
我爹妈是做事情极其系统的人,他们习惯做准备。自小,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无论是何种年代,我从未见过“混乱”的场面。打个比方,每年过年的准备工作,老妈都会提前两个月开始拿着她的小本本做记录,想着未来两个月要为全家置办哪些新的衣物,要准备哪些年货,要干洗湿洗哪些物件,要有多少事情外包给别人,要在正月里走访哪些亲戚和朋友,要准备多少的基本资金和备用资金,诸如此类,每年都会重复一遍。我常常调侃她,做了这么多年,总归也记得了。老妈坚持认为笔记远胜过脑筋,而且每年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出现,到时候一慌,后面就有很多麻烦。

我记得老妈曾经跟我说过一件事情,80年代初期她跟老爹刚结婚,两个人商量每个月都要存下10元,雷打不动的规矩。结果有一年年初,我舅舅自己做主买了一辆自行车送过来,120元的价格,东西送来了,必须要付钱。当时银行利息很高,老妈舍不得取出来,只能想法子借。好不容易把钱凑给了舅舅,她跟我老爹就傻眼还钱的事情。拥有自行车的那一年过的惨兮兮,每个月的钱都不够花,吃了好几个月的咸菜馒头。每月的工资不能存那10元,同时还要从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还债。

从那以后,我爹妈再也不愿意让自己陷入这种被动的财务状况。用妈妈的口头禅来解释就是,“晴天防阴天,饱汉要知饿汉饥”。我不清楚这是否是俚语,但我明白其中的道理,无论自己手头多么宽裕,总要预留足以应付突然到访的穷困时刻。这就跟我后来学习投资时,接触到的那个著名的词条——“安全边际”。

老外写的多新颖,却敌不过老百姓最最实在的生活体会。

如果“自行车”事件让我爹妈知晓了“突发事件”的杀伤力,那么后来国企破产,收入归于零的时代,充分体现出他们“晴天防阴天”的生活理念。试想想,如果在国企经济效益非常好的时候,他们大手大脚挥霍,当面临破产下岗的时候,他们绝对不可能那么从容地度过难关,守得云开见月明。在我的记忆里,或许从小到大我家的生活就非常有“度”,即便在经济最紧张的年代,我从未有过“过山车”般的生活感受。

而今,我常常跟小X讨论开支的问题,我们一致的观点是,我们只会将开支控制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收入多的时候,稍微将开支放宽裕一点,收入少的时候,稍微将开支收紧一点,不会让自己过于亏待自己而到年底大发泄。一切都在掌控中,对当下的生活才会有那种“从容感”。

这也是为何,我每每看到身边一些人,一会儿紧巴巴的恨不得吃咸菜度日,顶着“我好穷”把自己弄得邋里邋遢,一会儿又急吼吼的拿着年终奖冲入高档购物中心狂刷卡,嚷着“我要好好犒赏自己”,让卡上的一切数字急速归零,光鲜亮丽的生活了几周后,又开始遁入上一种生活模式,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说真心话, 我很不喜欢这类人。

生活是需要仔细呵护的,不是用冲动去肆意折磨,那是对自己人生的极度不尊重。

(二)、
我老爹是个做事情极其有条理的人,任何去过他办公室的人都会感叹,天啊怎么能这么整齐。这一点跟我老妈做家务绝对有一拼。他办公室的书橱里从来不会看到大书摞小书,也不会看到不相关类别的书放在一起。书桌抽屉拉开,一切制图工具整齐码列好。每一套图书都会包上书皮,装入具体的文件盒中,贴上时间内容标注。这些工作他不会让技术员处理,绝对亲力亲为。

我常常会想起小时候,每个学期开学典礼后,老爹会坐在书桌前给我包书皮,写名字。再给我削好铅笔,套好笔套,在文具盒中码得整整齐齐。然后把课本和作业本分门别类的放在我的书包里。其实,读大学之后,我会本能的做那些收拾书桌,整理随身包包的事情,或许也源于从小的耳濡目染吧。

(三)、
当然,除了他们的以身作则,小时候老爸也常常会规范我的一些习惯。

比如,刚开始学写作文,我需要在纸上打草稿,小孩子常常会在白纸上乱写一通,横七竖八。身边有些同学更愿意用横条纸,这样就不会写的到处乱跑。但我一开始就是用A4白纸写作文,刚开始老爸会没事给我用铅笔在纸上打上浅浅的横线,等我慢慢写的不那么乱后,开始不打虚线,让我自己控制行距。后来,我喜欢在白纸上写文章,打草稿,从来都是规规矩矩,横是横,竖是竖。再后来,等我工作后,如需手写,我常常都是拿来A4,直接开写,很少需要返工。这就类似我之前的一个领导总是能够在吃饭席间,花10分钟写出个漂亮的发言稿。熟能生巧!

后来学习写字,我不爱练字帖,总觉得哪种方式有点泯灭人性,为什么我要写成别人的样子。但是小孩子如果字写的很难看,我那个写字极其漂亮的老爹无法容忍。好在,写字这东西有一点遗传的因素,我自小出手就不差,到了三四年级,老爹就跟我说,你上学就看身边的同学,或者老师的字,如果看到好看的,就吸取别人的长处,用到自己的书写上。这样等你长大了,字就比很多人要棒。小的时候,学习那些哥哥姐姐,如今,身边依旧会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前辈,所以,养成好习惯,会受益匪浅。

【如何做计划——倒叙方式】

在“记事本”活动在豆瓣如火如荼那会,我并没有参与,不是因为对活动不感兴趣,而是“记事本”早已深入骨髓,它已经是一个跟吃饭睡觉同性质的作息习惯,而非一个需要培养的新习惯。

“记事本”对我帮助最大的时刻,就是考研。我记得自己决定参加研究生考生时是在3月,大体估算下11个时间来做准备。这期间要刨去辅导班的时刻,还要刨去日常功课的时间,能留下多少?

我当时的计划是以“倒叙方式”,解释起来很容易:

1、时间估算:我以来年1月份考试作为终点,往回倒叙计算,整个准备过程需要11个月,但1月份不能算数,那么只有10个月用来复习。

2、分阶段划分时间:依旧倒着规划,我希望在12月-1月上中旬用45天时间进行最终冲刺训练;我希望在9月-11月用90天的时间进行第三遍查缺补漏训练;我希望在6月-8月用90天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我希望用3月-5月上完辅导班,进行完基础复习。

3、时间区域划分好,那么进行阶段规划:基础复习阶段需要完成政治、英语和专业课中知识的梳理,对老师授课的内容进行第一遍的复习,对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进行第一遍的背诵;强化训练阶段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查缺补漏阶段在复习的过程中加以部分真题的练习,及时发现自己的弱项,进行专项复习;最后冲刺阶段,完全模拟考试环境,做完一整套试卷,花3-5天的时间进行全面分析纠错,之后再进入下一套的模拟中。整个过程是可以视自己的进度调整,倘若复习进度快,个人实力高,很可能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会合并。

4、在阶段规划做完后,就可以做月度计划,之后再进入周计划,最后是每天的日常作息计划。

再大再难,看上去再遥远的计划,将它彻底拆分,变成季度、月度,直至每日需要完成的计划时,才发现,原来也只是小菜一碟。

我们常常会惧怕计划的庞大身躯,却忽视了自己聚沙为佛塔的本事!

反着看问题,倒着做计划!

时至今日,我依旧会制定计划,但这些计划多半跨度都比较长,常常是三年或者五年的计划,准备起来没有曾经读书时刻的急迫感,所以做起来难免会有一些小的松懈,这也是当下我要反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9-24 01:27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