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4|回复: 0
收起左侧

漆桥古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1 09: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去高淳国际慢城的路上,无意间发现了漆桥古村落。若不是那高大巍峨的门楼,一定会错过,错过那一片宁静,那一份古雅。
     可能是自己孤陋寡闻,也可能是因它去年才开发,以前从未听过这个名字。高淳老街倒去过几次,虽竭力修复了一些古建筑,但终因人太多,喧哗嘈杂,和夫子庙没有多大的差别。仅有古房子是远不够的,还需有那一份安静,一份古旧,才真正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今天正好,知道漆桥的人不多,加上长假刚过,最妙的是天上下着丝丝小雨。
     抬眼见高大的门楼上悬着“南陵关”三个大字,原来这个地方在古代称南陵,是苏皖进出的重要通道,被称为“古宁驿道”。进了高大的拱门,便见一条古旧的街,窄窄深深,一直向南边延伸,不见尽头。街中间青石条铺就,石条上有着一条深深的车辙印,在雨里光光亮亮。想来当年是怎样的一片繁华,车水马龙下才留下这么深深的辙印。
    老街两侧的房子都是古旧的砖木式店房,风雨侵蚀下有的早旧破旧不堪,但门上的纹路仍清晰可见。屋檐一律外挑,门楣上曾经精美的纹饰,在风雨中早已斑驳。岁月悠悠,芳草斜阳,这些砖石和木头,经过时光的渗透与浸染,触及人灵魂最深处的柔软,如梦如幻。
     每隔几幢屋子就有一道临水的小巷,青砖黑瓦,幽深逼仄。默立于这深巷里,思绪沿着狭长的时空行走,仿佛穿梭在漫长历史遂道里,被一种古旧的气息包裹,悠悠流年浮生,千年的光阴便在这巷道中踱出方步,吟哦出一片沧桑。目光所及,庭院深深,让人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随着时光浮沉,若隐若现。细雨如丝,这种冥想的宁静,把我身上的燥气一点点的退去。
     行至半街,是“江南孔氏祠堂”。堂中有匾,详细介绍祠堂的由来。南宋时,孔子的54世孙孔文昱从浙江平阳迁到此地,繁衍生息,铸成集市街道,形成庞大的孔氏体系,他们世代相传,到今天已经传到第81代。千年以来,孔氏开枝散叶,从这里四处流落,现在整个高淳县有72个村皆为孔姓,累计三万多人,被称为“世界第二大孔子后裔聚集地”。这些人每年从四方赶来,到这里拜祭那一位伟大的先祖。
     原来的孔氏宗祠建于公元1667年,占地六千平方米,分为南北两部分,建有大成殿、南厅、北厅、祖先堂、崇礼堂、崇圣殿、宝盈和戏楼。多次毁于兵火,又多次重建,规模越来越小。最后一次毁于1944年,现在所见为近年修复。
     民国时期曾有个孔姓区长,因为他投靠了汪伪政权,孔家就没让他入谱。但因为他是区长,非要强行入谱,这事僵持了多年。前些年,村里的一些老人又重新开始修谱,这次他们还是坚决将这名曾效力于汪伪的本家摒弃于宗谱之外。
     古街走到头是一座石桥,当地人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漆桥。汉哀帝时,丞相平当知有王莽之乱,辞官隐居此地,建桥于河上,为防腐烂,施以丹漆,故称漆桥。木桥终不能长久,不知修了多少次,终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拆掉了,改用石头砌的三孔桥。为纪念,在石桥的下游50米处,又修了一座木桥,供观赏。
     走过桥,有一个八角古亭,亭里有一口古井,名为“保平井”。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边缘已被磨蚀得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绳索印迹。井水已窈陷,枯叶散落井底,向上散出一种湿淋淋的历史气息。当地人说这口井掘于宋朝,是孔子后人迁徙到这里挖的,井栏上刻有“大宋南迁阙里孔氏广源”的大字。
     细雨轻洒,幽光沉静,漆桥古村是一本极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惟有一颗安静的心,方能读懂。行走在这原生态的古旧老街,轻数流光,一份幽远,一份迷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5-7 21:59 , Processed in 1.0937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