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确的说,是听了一白天的歌,从上午 10 点到下午 5 点。 回老家过年,因为家里没网,于是到星巴克干活。 文章里说的,星巴克的音乐都是由总部一手包办。 心血来潮,想亲身验证一下星巴克的音乐到底是不是总部安排的。 于是,点了杯咖啡,坐下,又从兜里出了 “神器”,Shazam。 Shazam 是一款音乐识别应用。虽然国内的音乐 APP,如 QQ 音乐、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等都有自己的识别功能,但作为一款独立应用,Shazam 是真正为发现音乐而生的。 识别歌曲,关注歌手,看看网红们都识别了啥,还有全球的识别排行榜,Shazam 创造了一个新的音乐生活方式。 “识别” 这个行为,代表了识别者对 “识别” 目标的兴趣,是最直接的需求。毫不夸张的说,Shazam 掌握了音乐消费的前端。 跑偏了,说回星巴克。 星巴克的音乐到底是不是总部安排的呢?很快就识别出来了。以下是我在不同时段识别的结果。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判断,背景音乐肯定是总部安排的,这些歌手我一个都没听过(羞射……),有一些冷得连 Spotify 都没有。下午 3 点左右开始播放的电音舞曲甚至识别不出,换了好几个识别工具都不行。(比如 SoundHound) 据说,星巴克偏爱乡村、爵士、民谣和成人摇滚,从识别结果看确实如此——虽然识别出来的歌曲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国乡摇,不过整体听起来还是很美国的,比较符合美国中产阶级口味。 有一定品味,又不是非常高冷和另类,对于一个喝咖啡的环境来说,比较舒服。 对我来说,有趣的地方在于,节奏上的把控。我大概梳理了一下自己对于不同时间段的感受。如下:
作为一个喜欢去星巴克干活的消费者,我还是比较认同这样的音乐编排的。尤其是在快节奏的阶段,喝着咖啡,就着电音节拍,字都敲得格外欢快。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去星巴克干活,可能有的人在 11 点左右去那就只是为了喝杯咖啡走会儿神,那他对于背景音乐的感受肯定跟我不一样。 这样的人可能更适合那种路边小馆。 在一般的观念中,咖啡馆主要是用来休闲的,所以绝大多数店家在音乐的挑选上都比较偏向较慢的爵士、民谣和独立小清新,致力于为客人营造一种轻松、闲适的环境。 不过,星巴克的目标受众主要还是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白领,去星巴克的人也以工作和谈事为主,所以他们会安排更适合 “工作” 的音乐。 从中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品牌对于自己的明确定位,可以看出一个商业品牌的精细化运作。还有,背景音乐大有可为。 在数字音乐时代,借助于数据分析,从背景音乐的精耕细作中寻觅商机,不失为一条值得考虑的方向。 也许有人想问,你是不是收星巴克钱了?说那么多好话。其实我没有那么喜欢星巴克,它家的豆子明显过度烘培,相比之下,COSTA 的豆要好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