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 创业者怎么看 在 2015-2016 雪季开始之前,36 氪就已经注意到了一些滑雪行业的玩家(主要是面向 C 端的)。我们在雪季开始之前基本了解了这些玩家对行业的认知、对自身商业模式的设想等信息。一个雪季基本结束,这些玩家对行业也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判断,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运营策略、推广方式也有了新的思考,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对比,以帮助读者对行业有更好的认知。
我们也在这个雪季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玩家,我们也一并加入到下文中供参考。
我们认为,行业参与者对滑雪行业的认知已经趋于理性,滑雪行业在从业者心目中也不是一个动辄用户数量可以数百万的行业,整个行业也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耕耘。短期看来更多的从业者涌入,改善了行业的人才储备,并扩大了市场边际。而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我们认为最终存活的玩家数量会有限,尤其是在互联网属性较强的细分领域,最终的存活者数量会非常有限。
我们认为,这个行业中用户数量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指标,较高的用户活跃度和转化率,以及利润相对稳定的核心业务可能是更为关键的要素。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流量分发的商业模式能否成立尚有待观察,我们更认同沉淀流量至内部闭环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属性较弱的细分领域内,资源掌控力、高效的运营、优质的服务可能是值得关注的要素。
我们对滑雪助手、Goski 去滑雪、雪时网(雪橙)、滑呗、安泰雪业、滑遍天下等创业者做了访谈,详见完整版报告,索取方式请见文末。
PART 5 一些探讨和前瞻
一、耐心判断市场容量,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不变
滑雪市场的市场容量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一定上是由于滑雪人口的数据一直难以统计。我们认为,500 万的滑雪人口相对准确,但其中大部分只是初次接触者,可能下个雪季就不会成为滑雪者。因此 500 万滑雪人口中,活跃的滑雪人口不超过一半。但我们认为,滑雪人口在过去几年维持了超过 20%的增速,今年的增速也在 20-30%之间。这一数据是根据行业访谈和氪研室的估算得出的。
而滑雪能够带动的周边产业较多,无论是上游的制造业,还是滑雪消费所带动的旅游、交通、住宿以及购物等,我们认为滑雪消费在中国起到的带动作用,会高于欧美等国家,因此判断市场容量可以相对乐观,但判断滑雪人口要相对谨慎,总量判断仍需一段时间的观察——毕竟欧美等国家的滑雪人口增速已经出现下滑。
将初次接触者转化为进阶爱好者是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App 希望自己扮演这个角色,而这部分群体接触滑雪有很重的线下体验过程,因此通过化学培训体系以及更优质的滑雪场供给,来改善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线上和线下不可或缺。
因此如开头所言,整个滑雪产业遵循供给侧改革的逻辑,投资上游产业虽然周期长、规模大,但由于行业本身资本密集型的特点,收益相对稳健,且已有成功案例。而投资下游虽然规模小,但投资回报周期不一定短,因为需要等待产业上游的变化。
二、面向 C 端仍有投资机会,流量分发的模式有待观察
我们认为,滑雪行业由于相对垂直,因此流量分发的商业模式可能不是最佳的,理想状态是将流量在自己的商业闭环内消化,提高流量在内部转化和分发的效率,并尽量转化之毛利率较高的变现渠道上去。
我们认为,投资 App 类产品的投资回报周期长,但可能是小投资大收益的案例。尽管一些创业公司已经取得了相对领先的地位,但这只是第一个雪季,创业公司都尚未建立自己的壁垒,而想象空间最大的诸如教学、装备电商等细分领域还基本没有动作,因此后进入者仍有很大空间。
我们在创业者讨论中没有过多讨论滑雪的季节性问题,大部分玩家方式是将用户引导至具有相同特征的运动上去,例如潜水。同期团队加快产品迭代和开发。此外,雪季太短导致产品打磨周期太短,这似乎是两个不可回避且短期内无解的问题。
滑雪行业面临几乎所有垂直运动类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在投资逻辑时可以类比其他相对垂直的运动,例如骑行等。相对而言,由于用户群体消费能力更强、更年轻,因此我们不推荐将滑雪行业类比至高尔夫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