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在故宫文华殿的陶瓷馆,周娅(前排中)为参观者讲解后转至另一间展馆途中。记者 强晓玲 摄 身着蓝色裙装的女孩,从故宫午门东雁翅楼“浴火重光”展厅里紧走几步,追上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老太太刚刚在展厅里滔滔不绝讲解,这会被一群粉丝拦住要求合影。 被“追”的老太太叫周娅,今年70岁了。20年前退休的周娅,15年前开始在各大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从2002年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大唐风韵》《启蒙的艺术》,此后一发不可收:在中华世纪坛博物馆讲解《意大利文艺复兴》《从莫奈到毕加索》,再到故宫博物院讲解《故宫藏历代书画展》《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她讲过古埃及、古印度、两河文明,讲过希腊、罗马,讲过玛雅文化和印加文明;从3万年前的非洲岩画,讲到当代日本有田烧的陶瓷…… “能在博物馆里优雅地老去是一种幸福。”徜徉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讲了15年的周娅很享受志愿讲解的人生。 “把珍珠讲清楚其实不难,通过查阅资料我们都可以弄明白,难的是要把这些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周老师讲的是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能力。她总能通过一两件器物反观自己的生活,讲出直射人心的感受,这是本事,这本事是时间和阅历造就的。每次听完周老师的讲解,收获往往超过了展览,记住的不是年号,而是观念,心胸都会再打开一些,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追随周娅七八年的李海虹,视周娅为“女神”。 “任何深爱的东西,都不如与大家一起分享来得快乐。”坐在记者身边,周娅端起茶杯慢慢润了润喉咙,“我可……知足了!每一次讲解都是提升积累的过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有时还会有些小得意。”从早晨七点半踏出家门,中间没有坐下来歇一次脚,喝一口水,一直处在兴奋讲解中的周娅像小姑娘一样俏皮地笑着。 她在博物馆里引发人浪 这个春天,北京最好的文博展览无疑是国家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卢浮宫的创想”。 为了有一个较好的观赏环境,与朋友相约看展的周娅一大早就赶到了博物馆,她还有个任务:给朋友讲解。 “这个展览要告诉我们什么?全球化!”走进“大英”展厅,周娅悄声告诉身边的几个朋友。此时,观展人不是很多,大家三三两两在阅读着序言,欣赏着展品。 “我们来看看序言部分的这件展品:佘盆梅海特内棺。这件展品代表着古代的全球化。埃及没有树,每年尼罗河发大水,但是做棺材的木头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最早的古埃及,资源也要靠世上的物流才能完成。‘物流’的概念是物资向有需求的地方流动,这一点,在古代就已经完成了。”周娅的声音并不大,但幽默风趣,故事化的语言不断在安静的展馆中发酵,不知不觉中,“亲友团”的队伍在悄悄扩大。 讲到古罗马文明时,周娅说:“古罗马的辉煌,不是靠杀戮,而是靠宽容的宗教政策。宽容让他们赢得了世界,享乐又让他们失去了世界。请记住,没有一个民族是从享乐中走向复兴的。” 讲解中,周娅的表情总是特别丰富。陶醉于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她时而惊叹古先贤的聪明才智,时而感慨暴君的残忍与专横;时而仰慕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时而惊羡艺术品的巧夺天工。瞪大眼睛的赞叹与弯弯眉眼间的沉醉,令她身边聚集的听众从一开始的三四人,不一会儿,就聚成了一个大大的弧形,足有一二十人。周娅每一次在展柜间的快速移动,都会引发一波不小的人浪。 从“大英”转场旁边“卢浮宫的创想”,周娅说:“博物馆是用文物叙说故事的地方,这个展览是马丁内斯馆长的‘钓鱼’展,讲述卢浮宫800年的历史,目的就是让你去看看。”讲解中,周娅又一次被人群围在了中央。除了从“大英”追过来的一批观众,展馆里,不时有熟人认出了周娅,并上前打招呼甚至拥抱,兴奋溢于言表。 在讲解弗朗索瓦一世时,她说:“是他把达·芬奇请到法国,把‘蒙娜丽莎’永远留在了卢浮宫。作为开明的君主,他认为所有的艺术品都属于全体公民,因此博物馆诞生了。这就是民主,这就是启蒙,欧洲启蒙的意义是极大地提高了欧洲所有公民的综合素质,这就是启蒙运动。” 在讲解凯瑟琳王后对法国时尚的深远影响时,她说,女孩子们都知道的可可·香奈尔,她的设计理念多来自凯瑟琳王后。儿时的香奈尔是个孤儿,一直住在凯瑟琳创办的修道院里,凯瑟琳是香奈尔的偶像,香奈尔CC标志的灵感就来自修道院的玻璃窗。“我们除了知道香奈尔包包又贵又好看,也应该了解背后的人文思想。” 讲到生命短暂的“埃及学之父”、法国人商博良时,周娅对前排的小听众说道:“孩子们啊,生命在于质量,而不在于长度。生和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我们要愉快地对待生命的每一天,像庄子一样‘鼓盆而歌’,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气象。” 本就不大的展馆里,周娅身边的听众越聚越多,人们追随着她从一幅作品移到另一幅,巨大的人浪一波又一波,这在博物馆观展中被视为危险的场面。 怎么办?“大家都不要动,我在这里讲,待会儿分头观赏。”盲讲,是博物馆讲解中最难的,不仅要求讲解员熟悉展品,更需要讲解员对历史文化背景烂熟于心。通过周娅丰富的“表情包”,人们畅想着卢浮宫的“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