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人人都带头行善,使他不孤单就是最好的鼓励
近日,在河南开封,市民张先生在外卖平台上订了50份热粥,注明送给路边除雪的环卫工人和外卖小哥。他一个人的好心,很快引发了一连串的好心:商家给订单加了量,接单的送餐员把订单分给10位同事送、少挣配送费也要及时把热粥送出去,外卖平台退还了粥款还奖励张先生500块钱。一人行善、众人接力,这个都市传奇,给凛凛寒冬添了融融暖意。
这个故事背后有一个道理:人是社会性动物,善行,很多时候是会引发效仿的。张先生是1,后面爱心的加码就是一个个0,如同一道射线,始于小小善意的端点,而后在众人助力下延续、辐射出去。
善行能传染,恶行也是。社会管理上也有一个破窗效应:建筑物上一旦有一个窗子破了没人管,很快其他窗子也会被打破。排队时候有几个胡乱插队的,大家就开始推搡拥挤,再不甘心老实排着了。孔子就特别痛恨“始作俑者”,咒骂他“其无后乎”。
既然都传染,那么,慎其始,就是必须的。恶念一有冒头,就要赶紧制止,别等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善念一有萌芽,就要加以呵护,就像在风中点蜡烛需要用手护好一样,让这点善念明亮壮大起来,照亮周遭世界。
善念为何还要呵护呢?因为它往往具有利他性,需要行善之人让渡资源、时间、精力等等,要付出一些成本。虽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带来的心理感受很棒,但是,毕竟是一种文明驱动、超我行为,不是饿了吃饭、渴了喝水这样的本能驱动,一犹豫,或者稍有顾虑,就过去了。看到环卫工人在冰天雪地里辛苦,相信很多人都会涌起怜悯之意,也愿意做点什么,可是,真去做的,就少很多了。
呵护善念,需要自己下修身功夫。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更需要社会助推,营造好环境。“德不孤,必有邻”,转过一层说,德有邻,更不孤。试想,旁边坐着一帮说闲话的、冷嘲热讽的,还是坐一群热心肠的、踊跃帮忙的,哪种更容易“孵化”好行为?
要想人人都勇做带头行善的那个“1”,使他不孤单就是最好的鼓励。清除陋见陋习的障碍,努力跟进,加入善的大合唱,让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江海。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