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我们从哪里来?”——《乡土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9 22: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从哪里来?”——《乡土中国》

中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近万年的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如果要追根溯源,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就不得不到乡村一探究竟。
作者在书中,对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做了两点总结。
一是,人与土的关系。人扎根于土地,靠土地谋生。
二是,人与人的熟悉。因为“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人不能抛开土地生活。在此基础上,农民聚村而居,彼此间熟悉。文字的空缺、家族的延续、差序格局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上。
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治理秩序。
一是,男女有别,各做各事。乡村的家族是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事业社群,强调男女分工,搭伙过日子。
二是,以礼治村,追求无讼。维持乡村秩序和行为规范的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谓之为“礼”。人和人之间犯了冲突,就会依据这些习俗去处理。破坏了礼治秩序的人,视同为没有家教,是全村丑事。因此,大家对打官司这件事避之不及。
此外,乡土社会还有一些基本特征。比如,皇权不下乡带来的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强调教化的力量。在社会继替过程中,文化的教化会对需要融入乡土社会的成员(如未成年的孩子)进行强制的塑造。这种强制性就是一种权力,区别于不民主的横暴权力和民主的同意权力。
从可读性上来说,《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完成于75年前的书,用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语言和文法,加上抽象概念多、案例剖析少,导致很多书友评价说“难啃”。我本人也在很多地方,反复读了几遍,结合了不少书友的笔记和想法,才勉强读完整本。但正如温儒敏教授在导读中提到,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年轻人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从内容上来说,虽然本书讨论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社会结构,且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是许多乡土的、乡村的或者说基于人际关系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比如有人敲自己家门,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会回答你一个“我”。实际上,这就是在熟人社会中养成的听音辨人的说话习惯。当我们今天重读《乡土中国》,无形中就可以去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然后再去理解如今变化后的乡土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9-17 04:31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