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4|回复: 1

大学社团活动为何追求“见报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3 20: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各大高校的张贴处,话剧节、新年音乐会、辩论赛、模拟法庭、爱心活动等各式活动的海报占据着醒目的位置。这些以社团为单位自主举办的校园活动,已经不满足于局限在校园范围内,他们开始积极联系媒体,在宣传海报中也出现了“协办媒体”、“支持媒体”等字样。大学生举办的活动以更主动的姿态走向前台、走向社会,从中表现出来的除了大学生对积累社会关系、得到社会承认的渴望之外,将媒体报道作为社团影响力以及社团评比的评价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案例1 成立小组负责媒体联络

  党军是中央财经大学红十字会外联部的成员, 负责联系媒体、拉赞助、联系高校间同类组织等工作。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他的在职时间并不长,却有丰富的联络媒体经验。由于经常参加一些校外大型活动,党军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得到媒体资源的机会。“在一些活动或者会议的媒体接待处做兼职时,我都会向记者要名片,以后联系起来就方便了。”党军如是说。

  在中央财经大学红十字会举办的以“风雨同舟,爱承天下”为主题的关爱生命、预防灾害系列活动中,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媒体联络的小组,他们向媒体发出精致的邀请函,启动仪式当天均西装革履到校门口迎接记者们。“这是我们规定的礼仪”,党军说。当问及他们是如何掌握这一流程时,他说道:“多参加几次这样的活动就会了。”

  党军认为在外联部负责联系媒体,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社会资源,认识更多的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体进行报道可以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从而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在校园内的“小打小闹”已经不是大家的目标了,尤其是一些大型活动,得到媒体报道能更好地体现出团体工作的价值。

  案例2 民间组织借助媒体扩大影响

  清华大学英语系研究生苏娉进入爱心公益协会时任外联部部长一职,而协会举办大型活动便力争联系媒体的传统也是由她开创的。自从爱心公益协会去年承办高校公益巡回文化展之清华大学站活动后,利用当时得到数家媒体报道的良好基础,之后相继举行向贫困地区学生捐赠眼镜、“12·5国际志愿者日公益体验周”等活动都尝试着主动联系媒体,并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与隶属于团委的各个社团、协会不同,爱心公益协会是一个没有“归属”的民间组织,苏娉说,与学生会和社团部相比,民间组织存在着不少劣势。若举办的活动与社团的活动有重叠时,则往往是社团较容易获得批准;在活动资金上,民间组织只能以拉赞助等方式自筹资金,而很难获得学校的拨款。

  “为了扩大影响力,协会只有努力将活动办好,而要得到同学和学校的承认,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苏娉显得有点无奈。

  学生观点

  外联经验为找工作增加砝码

  党军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贸系学生

  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大一下学期时就已经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我觉得还是早做准备比较好,有了社团工作的组织、外联经验至少能让简历出点彩,为找工作增加砝码。平时也会关注一些招聘新闻,了解企业需要哪种类型、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从而在平时的活动中注重锻炼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参与成熟的大型社团活动可以锻炼策划、组织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果是外联工作,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的接触可以学会为人处事之道,并且能够获得一些社会资源,结交更多的朋友。

  学校观点

  媒体报道计入社团评比是合理的

  黄洁(化名)

  中国地质大学团委老师

  社团作为学生组织一般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如何宣传、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进行也是由社团自主决定的。而如果是一些大型的关系到学校形象的活动,学校也会有所介入。

  各个社团也会对活动是否适合媒体报道进行甄别判断。一些小型的,仅局限于校内的报道则没有必要也无法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而某些大型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则可以邀请媒体。

  学校并没有关于社团在媒体报道上的硬性要求,但得到了媒体报道本身也是该活动或事件受到社会关注的一个表现,因此作为社团评比的一个方面也是合理的。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这种现象,不能为了得到媒体报道而去制造一些噱头或者偏离活动的宗旨和目的。

  专家观点

  多方原因使大学生热衷自我宣传

  陈立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在高校中出现大学生加强自我宣传的趋势,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首先,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他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施展才华,将其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而青春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媒体的报道则体现了社会对于他们价值的肯定,同时让这种表现欲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其次,出于社会和就业的压力。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企业中关于大学生“眼高手低”的说法也由来已久,而所谓的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标准又是非常抽象化的,学生难以把握,因此,为了让简历出彩、被用人单位“相中”,他们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用媒体报道来增加活动分量,以此作为社会实践经历丰富和自身能力的体现。

  再次,这也是高校社团评比所导致的结果。在学年末的社团评比中,学校往往会有一些指标来衡量一年来每个社团的工作情况,而有媒体报道、受到社会认可或关注则能为评比增添关键砝码。

  最后,社团纷纷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也是高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在校园活动上的体现。

  社团活动的受关注度高,对于高校而言也是一种积极的宣传效果并会树立良好的形象。而有了学校或明显或隐蔽的支持,社团对于加强媒体报道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

  追根溯源

  

  媒体报道成为社团评价“加分点”

  苏娉

  清华大学爱心公益协会副会长

  社团、协会举办活动主动去联系媒体报道的出发点是为了扩大本团体在校内的影响力,通过媒体报道,会有更多的同学了解这个团体以及所举办的活动,从而去关注它的创办宗旨、性质,并加入壮大该团队。同时,今后在举办活动时,也更容易获得学校的审批以及外界资金的赞助。而随着高校中各种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某些团体因人员不足、经营不善等原因消失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新的团体出现。这样社团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各个社团都想方设法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吸引新鲜血液并得到学校的认可,而仅仅在校内的宣传已不足以彰显其影响力,因此媒体的报道便成为了体现工作价值以及影响力大小的平台。

  此外,社团也分为几个等级,如十佳社团、甲级社团、乙级社团。学校有关部门会在每年某个固定的时段对社团进行评比,评选出十佳社团。评比的依据主要是本学期内社团所举办活动的影响力大小;获得的效果是否达到并超出当初策划的目标;与其他高校以及社会相关组织合作的情况如何、能否扩大社会影响力等。其中媒体的报道是一个“加分点”,也是衡量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标准,而这又和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情况这一“加分点”是相辅相成的。得到媒体报道能扩大影响力,于是与其他高校及社会组织的合作也会更加容易。

  

  得到媒体报道

  有利于拉赞助

  石辉(化名)

  中国地质大学大三学生

  资金的多少可谓是高校社团举办活动规模大小的一个制约因素。由于社团太多,举办活动很难得到学校的拨款。若规模较大,属于所谓的“重点项目”则相对容易,但拨款的数额也是有限的,只能通过社团外联部去校外的企业拉赞助。

  现在一些企业愿意出赞助的条件是有媒体进行报道,他们不仅仅是在学生中间宣传,而且想以活动为载体把宣传的着眼点放在媒体和社会上。若某社团的某次活动得到了媒体报道,那么下次活动再去拉赞助时就不会像往常一样碰一鼻子灰了。虽然说高校内举办的活动一般是比较单纯的,但是这种拉赞助的“条件交换”未免也会让一些活动沾染上过浓的商业气息,会偏离社团举办活动的目的和宗旨,为了迎合媒体和企业而改变活动的流程等。 这也是高校社团活动的一个软肋。缺乏资金便无法举办活动,而作为企业赞助的资金来源又不可避免带来商业气息,一旦掺进商业的字眼,媒体的关注度便大打折扣,在这方面,社团的处境的确比较困难。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2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浮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11-10 07:29 , Processed in 1.0868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