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鲤鱼蜀绣 传承:从学徒到高校专业 67岁的郝淑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蜀绣第四代传承人。她用手中针线,见证了蜀绣50多年的兴衰变迁。多年前,经过精心策划,她在成都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除了顾客经常光顾,不少年轻人也慕名而来。他们希望能够学到最为传统、最为纯粹的技艺。 在郝淑萍看来,这3000多年的蜀绣能有所传承,责任定然无法推卸。口口相传,倾囊相授。然而,一点一滴、一针一线间的辛苦,只有自己懂得。 “做一件蜀绣是很费力、很费时的事。一款作品,可能花几个月、甚至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个,因为太枯燥了。每天重复着上下拉针,就这样日复一日。” 2010年,郝淑萍工作室与华西现代职业学院联合开办蜀绣专业。这是中国这门古老技艺,在几千年间的传承中有了正规的课堂。这里的学生,都是“90后”。一张张年轻面孔的背后,深藏着虔诚和痴迷。然而,即便有对古老蜀绣的渴求,在这些孩子的心中,未来的传承却有另一种创新的层面。 在这个班级的学生张芃芃说:“几千年的技艺现在还在用,那一定是我们文化中的精华;但我自己也有一种诉求,想去创新,做出能够表达我们这一代人的东西。”与传统方法带出的绣工不同,他们不仅会刺绣,还会设计、绘画,创作的作品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刺绣的。 年轻时,郝淑萍也有过无数次的创新。她相信,这些学生,即便方式不同,无论如何改变,不变的仍是100多种巧妙针法,传承的仍是蜀绣。 未来:让蜀绣走向生活 每个月初,成都市的工艺品商店,都会为待售的货品重新估价。蜀绣总会以夸张的价码,让人们再次惊叹它的价值。 即便如此,蜀绣的产业规模,与同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相比,仍然相去甚远。 蜀绣大师开办的工作室或公司,主要走的是中高端路线。他们生产的蜀绣作品,主要为旅游纪念品、收藏品和高档家庭装饰品,探索出“公司+基地+绣工”的运作模式。 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低端产品无人问津,成为蜀绣市场的现状。由于人才的流失,在成都能熟练制作“双面异形、异色”这类高端产品的绣工仅有寥寥数十人,而且大部分都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在中国四大绣当中,蜀绣技法不比其他三大绣差,但市场上却有一些差距,其发展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在郝淑萍看来,传承传统技艺的最好方式是要让它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