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0|回复: 0

老专家教我“静心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 23: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学术会议上,“年轻”不是“听众”的代名词,站上讲台的青年医生,也许青涩,也许张扬,已渐渐成为学术会上独特的风景。作为讲台的主导者,这些青年医生会格外认真地准备自己的“秀”,他们会仔细回想自己的“秀”,他们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些意外收获。本期我们请两位刚刚过了一把讲台瘾的青年医生在这里唠唠自己的心里话。


  航空神经病学会诊中心落户在我们医院整整两年了。会诊中心请的专家全部是北京市各大医院神经病学界的知名专家教授,所以两年来的会诊,我几乎一次不落。每到会诊的前一天,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渴望和期待:又能见到新的疑难病例了,又能听到老专家精辟的病情分析了。翻开记的满满的会诊笔记,昔日一幕幕生动的会诊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记忆最深刻的是老专家对病人的那份认真和高度的责任感。李舜伟、许贤豪教授总是对我们说,无论现在的影像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多先进,对一个神经科医生来说,最最基本的看病本领仍然是详细的问诊和规范的查体,没有这些,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会诊中,老专家常常会向病人询问1个小时的病史,这使我们这些浮躁的年轻人简直感到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细致耐心的询问,经常会有特别的发现,也经常会在老专家详细的问诊后,原本被认为一头雾水的病史变得逐渐清晰和完整,甚至诊断和鉴别诊断都已经一目了然。无论是否有了初步诊断,老专家都会不厌其烦地对患者反复查体,他们坚信眼见为实。每次看到老专家花白的头发、为画病理征而弯曲的腰身时,我都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震撼。震撼于躬耕田亩之间的大家风范,震撼于大家几十年如一日的那份执著与坚持。这样的耳濡目染使得每次会诊后,我浮躁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坦然地面对自己,真心地面对患者。

  这一次,针对会诊中心成立两周年临床工作总结,科里专门组织了青年医生病例报告会,我也有幸面对各位老专家做病例分享。接到任务后我很兴奋,也颇有些忐忑。兴奋的是机会难得,忐忑的是担心自己水平有限,对病例分析不够深刻。我把自己这两年来管过的病人进行了梳理,很快一个有趣的病例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这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主要表现为记忆力进行性减退两年,来住院时不记得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已经是痴呆的表现。经过会诊中心的会诊和3周的治疗,患者出院时智能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这位患者最终确诊为梅毒麻痹性痴呆。这种可逆性的痴呆临床较为少见,并且麻痹性痴呆更为少见。对这份诊治得当、效果好并且少见的病例,我决定拿出来汇报。

  我详细地回顾了这份病历,感觉记录翔实,资料也比较丰富。但作为一个少见病的病例汇报,还需查找大量的文献,尤其是要弄清患者所表现的临床表现、影像、脑脊液检查是否有特殊性。为准备材料,我登录中外文献数据库查找了大约50篇文献,反复学习吸收后,终于一气呵成做出了病例汇报幻灯片。

  报告时,7位神经病学权威专家对我们这些小辈的报告听得很认真。到了点评环节,北京安贞医院的冯立群教授指出这是一份难得的病例,很有价值,建议我整理后可投稿,也指出对可逆性痴呆这一提法仍需要商榷。北京协和医院李舜伟教授对病例中的冶游史没有第一时间问出表示遗憾,接着指导我们问病史的技巧,并指出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诊,因为麻痹性痴呆可能仍会反复,甚至还有专家对我报告中的错别字都指出来了。专家提出的很多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也让我深切体会到临床经验是医生最大的财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11-11 00:00 , Processed in 1.0850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