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0|回复: 0
收起左侧

朱门酒肉臭,床前明月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1 08: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看到这个题目一定很奇怪,因为这两句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放到了一起?
     这是杜甫和李白的两个名句,谁都熟悉,今天放在这里,只想说学习和教学都要有质疑精神,有些我们从小就烂熟于心的东西,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认知可能不够准确。
    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诗中的“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腐臭的意思。这句诗是说有钱的人家的酒肉吃不完,都发臭了,可穷人却处在饥寒交迫中,在路上相继死去,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我们从小学以来,老师们都是这样讲的,但细细地推敲,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可能不合情理。
    肉时间长了会发臭,但酒是不会的,相反会越陈越香,这是其一。
    “路有冻死骨”,这明明写的是寒冬,即便是肉,发臭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是其二。
     在古代,吃肉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只有达官贵人才有可能。《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肉食者”正是指权贵们。并且,即便是有钱人,大多数也是比较节俭的,何况杜甫诗写于安史之乱,即使有钱人能有肉吃也是不易的,不至于多的吃不掉,让它发臭,这是其三。
     因此,这里的“臭”作“腐臭”讲,不够恰当。
    “臭”除读chou外,还有一个音“xiu”,意思是指气味,后来也可以引申为“香气”,古语中就“其臭如兰”“乳臭未干”,这两个词中的“臭”肯定不是“臭chou”味,兰花和奶汁都是香的。
    翻了一下《辞源》(商务印书馆,2007年修订版)“臭”字有:“香气。《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疏:‘臭,气香馥如兰也。’”你看,这个“臭”字古代正是可以作为“香气”来解。因而,“朱门酒肉臭”应是“朱门酒肉香”,有钱人家酒肉飘香,而穷人饿死在路边,这种对比是多么的鲜明!
    这让人想起安徙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有钱人家的屋里烧熟的烤鹅插着银亮的刀叉,发出诱人的香味,而她孤单无依,在寒冷的冬夜饥寒交迫,生命垂危。古今中外,这些大文学家,它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情感是一致的。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我们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了,三岁的孩子都会背,但诗中的“床”是我们今天睡的床吗?
    若是今天的床,想来诗人当时是在屋里的,月光只能透过窗户或门照进来。但屋子里的月光,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疑是地上霜的,因为屋内不可能结霜。
    有人考证,此处的“床”应是一种坐具,相当于今天的凳子,或是如今日本的榻榻米。这样的理解和睡的床,在情理上是差不多的。
    实际上,“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井床”,指井口的“栏杆”。
    如果是诗人睡在家中的床上,怎么能见到地上的月光?又怎么能够做出举头、低头的动作来呢?诗人既然能够举头、低头,那就一定是坐着或站着的。如果他是呆坐在院子的凳子上,有些煞风景,理解为他徘徊于井边,最能表现当时的思乡的意境。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4版第57页)第三条意项:井上的围栏。并引用《宋书.乐志四》:“后院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查《韵会》,也有这样的解释:“床,井干,井上木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可见,“床”是可以作“井栏”的。
    在静夜里,诗人不能入眠,他步入庭中,看见井栏前一片白光,初时还疑心是地上的秋霜。他抬起头来看见天空的明月,才知道那不是秋霜,而是月光。他低下头去,深深地思念自己的故乡。俗语云‘背井离乡’,‘井’和‘乡’关合。” 这种理解更符合生活,也更有情味。
     当然,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不可以僵化单一。这里举例,只是想说明,我们在鉴赏时,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学习质疑,而不可人云亦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5-8 01:26 , Processed in 1.1093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