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7|回复: 0
收起左侧

沃尔特•塞勒斯:寻根南美大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17: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声音艺术家

沃尔特•塞勒斯的父亲曾是外交官,他的童年时代一部分时间在法国和美国度过。年幼时候因为患过风湿病而无法户外活动,从而因祸得福,与电影结缘,罗西里尼、安东尼奥尼、戈达尔、特吕弗等大师的作品成为沃尔特•塞勒斯的电影启蒙。国外生存的经历锻就的局外人眼光,加之本土生活的经验造就的深刻理解力,结合在沃尔特•塞勒斯的电影作品中(除改编自日本剧本的《鬼水怪谈》外),形成了塞勒斯本土化叙事的作品风格。其作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印记。一方面,电影关注社会现实,触及社会下人物的内心和灵魂。“寻根”主题的贯穿始末,或隐或现,几部重要作品都是以公路电影为形式表现主题。另一方面,导演创作的艺术手法也渐渐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手持式摄影、记录片式拍摄方法、声音对于叙事人物的独特表达、随着人物内心的变化而变化的景深等等,无一不在强化着他的电影主题。

塞勒斯对声音的运用和理解颇为独特。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到:“让-吕克•戈达尔是为我打开眼界的人之一,让我注意到了场景中声音的重要性,他不像其它电影中那样处理声音。 对于戈达尔来说,声音永远不能与画面同步。 但是它提供了另一个层面的理解。那时我真正意识到了声音确实有非常巨大的叙述潜力。”

塞勒斯电影中的声音,不仅仅是作为氛围的存在,而是参与了表现主人公内心变化的叙事。声音的层次是意识的递增或者递减。在《中央车站》里,声音由25 到 30 种车站不同层面的声音所组成,这种嘈杂的环境声传输给观众的感觉是人们只是匆匆过客,混乱世界的一部分,人们在混乱中找不到自己的存在。而随着逐渐远离中央车站,声音的层次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明确清晰。塞勒斯为了不让人们感受到话筒和摄像机的存在,大多数时候由一名技术人员带着小型的 Nagra 进行录制,自己拿着话筒,拍摄时70%的时候摄像机都藏在车站里。除了声音的变化,镜头的景深也在变化。开始在图像上没有非常深度的聚焦,约书亚和朵拉总是淹没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后来随着离想象中的父亲越来越近,景深逐渐增大,空旷清晰的周围世界和明确的声音,则令两个人能够开始听到和看到周围的世界。

《摩托日记》中的声音变化、景深变化则与《中央车站》相反。两个旅行者越深入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所感受到的声音越是丰富。塞勒斯说,亚马逊丛林中的声音可能是他所接触到的声音里最丰富的了。塞勒斯甚至强调声音所揭示的时间与环境。他用专门的音响工程师,捕捉声音,用这些声音专门帮助观众了解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角色实际上正在承受什么样的温度。这两部电影,90%都是直接录音,有10%由于技术或者表演原因需要循环。由于塞勒斯偏爱与群众演员合作,直接录音对于追求真实感的他来说尤其重要。塞勒斯不让非演员的人重复对白,避免多读而脱离各种环境,加之影片有很多街头场景,声音的一次性直接录制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朴实亲近的态度。就连画外音,为了强调时间感,大部分都是与拍摄同步录制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1-11 19:42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