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发展早期的部落时代,部落成员在狩猎后所有人都会围在火堆旁烤火、吃肉、手舞足蹈,交流感情。同样,一个社群中大家也需要围在一起做些什么? 如何设计开放规则让社员参与社群日常运营中,是摆在品牌社群运营者面前的最大问题,从内容、活动和增值服务这3方面下手是目前运营较为成功的品牌社群的常规做法。 难题1:社群内容 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教授提出过“150定律”,即著名的“邓巴数字”。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该定律认为,这是由人的大脑新皮层的应对能力决定的。 现在很多社群(特指基于IM产品)动辄数百人,已经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现象。一个二三十人的私密小群每天的信息量并不比一个两三百人的大群少多少,至少量级上面差不了太多。前者可以轻松每几百条,后者顶多就千来条。归根结底都是在向我们阐述社群内容在社群中的重要地位。 群内互动量越多,人均信息量越低 吴晓波在一次演讲中也说到运营好社群有三点是运营者必须注意的: 1、做有态度的内容,聚集起人气与共鸣。 2、要做圈层化互动,让社群产生大规模的互动,可以帮助创业者价值得到反馈。 3、从共享中互利。每个人在社群中是一个获利者,也是一个贡献者。通过共享和互利,让这个社群变得更加长久。 因为产生了有态度的内容,让社群中爆发大规模的互动圈层效应,最终点燃社群成员的共享激情,从而使得社群实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内容是一切社群活动的核心驱动因素。 社群内容的主要来源: 1、品牌方针对产品、活动的推广文章; 2、群成员的转发文章; 品牌社群中的内容,其价值在于: 1、活跃群内气氛; 2、引起讨论、交流; 3、社群成员所在公司的内容推广需求; 案例速览 罗辑思维在社群内容上的变迁也值得细细思量,但是从操作上还有一定难度。初期,逻辑思维更多的是以80、90后时代的年轻人为用户主题的内容在初期体验的以"U盘化生存""人格魅力体""互联网思维"等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定义,引起了一场思维革新的社群运动。 80、90后人群是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人群,罗辑思维以读书求知为主要的内容出发点是完全符合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当下生活的一种生存需求,依托节目自身知识的加工能力,在传达观点和正能量上促进了社群的裂变式发展。以移动互联网新式社交为出发点,集合相同认知的人群,在助人的同时也完成了第一次的品牌背书。 罗辑思维在实行付费制度后,也从之前的知识社群开始变成了商业社群。同时它的内容方向也有了相应转变。销售《罗辑实验》的图书包、罗辑思维全国巡讲、李冰冰黄晓明任泉"Star VC"、雕爷徒弟、柳传志柳桃,这一系列具备鲜明的商业化特征的企业经济顺势开启。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内容和活动的相辅相成进行商业化的变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