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6|回复: 0

朱瑞峰:我和鄂托克旗的七年之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2 2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6日,周末。我,一大清早草草的离开办公室,带着前一天晚上加班的疲惫回家,却突然接到了团委办公室的电话,第一感觉就是非常钦佩我们团干部们蓬勃向上的工作劲头,始终像秘书、记者一样过着无怨无悔的“5+2、白+黑”的日子。

  电话的内容,即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准备在全国范围内推选100名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团旗委的意见是推报我。霎时,有点喜悦,有点紧张,更有点惶恐。细想之下,觉得自己对地方也没有做出过什么大的贡献,于是建议团委还是选报他人更为合适。可那些和我也一曾在共青团工作的“兄弟姊妹”还是一再的坚持。

  两天的时间里,除工作和学习之外,就是仔细的梳理了一下自己在鄂托克旗工作的经历,感慨颇多。

  2004年6月,已实习并参加工作一个多月的我接到了母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团委的通知。就这样,在7月21日我成了一名一度在同学当中视为“傻蛋”的志愿者,还出任领队随鄂托克旗项目办的领导同志们来到了西部。

  鄂托克,隶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公元1649年建旗,迄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世界唯一的草原石窟寺、举世闻名的阿白山羊、白垩纪的恐龙足迹等诸多文化元素像耀眼的音符,跳跃在她的版图上。

  就在下车的一瞬间,我就被这个地方所感染。满眼的原上青草让我和她有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初到鄂托克团委工作,因为我不愿意给地方添麻烦而睡办公桌的事情,那个在我眼里的“小姐姐团委书记”还和教育上的领导“大发雷霆”,差点还哭一鼻子。现在想想,有些好笑,还有些酸楚。二年的志愿服务青年工作也就在这样的“有哭有笑”的日子里慢慢的过去了,值得难忘的或许还是200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乌兰牧骑艺术节”期间的40天,那时的我被抽调到艺术节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与当时在政府办上班的李锵、刘小军、华明等天天摸爬滚打在一起,不停的起草着艺术节上的各类文稿和材料,外出的时间就是吃吃饭、换换衣服。鄂托克承办的这次艺术节可以说是举全民之力,同样也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表扬,当然有我们几个的功劳。但更多的我想说,艺术节也同时抽调了我们2004年、2005年的所有大学生志愿者共38名,他们为艺术节的举办妆点了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表彰会上,包括我在内的7名大学生志愿者受到了奖励,在众多团体当中,我们占的比例最大。王兵、刘慧娜、张石桥、宁争伟,等等,时至今日,我都为拥有这样的队员,拥有这样的志愿者而感到骄傲。

  2006年,在团旗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开始和其他的队员们建立健全鄂托克旗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联合各基层团委、团支部大力推动地方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还记得当时注册的志愿者有210多名。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我还曾随同团旗委去呼市接过4批志愿者,2008年到2010年因为工作关系仅仅参加过接待志愿者的一些宴会和聚会,但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我的志愿者队伍。

 2006年,我光荣退役,并考录到鄂托克旗广播电视局工作,正式成为当地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名员工,或者说成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还没有考取到记者证的“记者”。还记得考官在面试的时候我曾说的一句话“这个地方的人好”。我不知道我的这句话对考试起到过多大的作用,但这句话却是我的心里话,二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使我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到了广电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团委共同组织策划了一档名叫《成长快乐》的少儿节目,受到了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

  从策划那个节目开始,我的心才突然真正的想到为这个喜欢的地方做些什么,当时的那种感触一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扛起摄像机的那一刻,为这个美丽的地方做好“记忆”和“宣传”的责任就压在了肩上。

  五年,可以说,我敢大胆的鉴证,鄂托克“十一五”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个自我来才3个多亿财政收入的小旗县,到2010年末达到了34个亿,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这个占地2万多平方公里却只有10多万人口的地方一时间充满了“幸福感”,其中,我也是幸福的一员。

  从广电局到宣传部,也是这五年的工作其中。为了那份责任,我先后参与了三届鄂尔多斯两个文明现场会主会场和分会场工作;参与了两届鄂尔多斯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分会场工作;参与了2010年首届中国o阿尔寨文化节的组织策划工作;策划拍摄制作了反映鄂托克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部电视纪录片,其中《大漠迷窟》、《迷失的石窟》、《天堂草原、魅力小镇》等先后在央视和内蒙古电视台播出。参与拍摄电影《天问》、《蓝色的七星湖》和电视剧《鄂尔多斯风暴》;策划采访的新闻曾荣获全国好新闻一、二、三等奖。

  其实,对于这些,也只能说是工作干得不错,而且,我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就是为党和政府当好喉舌,为社会引领风尚、弘扬正气。于此,别人对我的采访报道一概没有。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这不仅于我的身份,更主要的是一份有关知青与志愿者的“情结”。

  2008年,时值南京知青赴鄂尔多斯支边40周年纪念。从2007年4月开始,我与两位好友刘杰锋、莫日根策划了一个纪念知青的活动,并得到了旗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9月末,我们来到古都南京,4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近400多名知青,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志愿者”的风采,他们的精神财富才值得我们去弘扬,他们的艰苦奋斗才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他们,鄂尔多斯与南京结下了了不解之缘,鄂尔多斯也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2008年仲夏,纪念活动在鄂托克旗委、政府的精心组织下,成功举办,我们采制的15集电视纪录片《情系鄂尔多斯》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不敢说是七年的志愿服务,但是自己还是用心做过;不敢冠冕堂皇的说这是成绩,这是荣誉,但为这片土地再干七年真情犹在,决心犹存。朱瑞峰,其实是个简单而普通的名字,以后的日子里还会让他变得更为普通,只不过就是一个身高不到170公分的北方小男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12-24 09:27 , Processed in 1.1250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