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0|回复: 0

打吊瓶参观衡水中学,不怕女儿病倒在起跑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8 21: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岁女童举吊瓶参观衡水中学”,是前不久热搜榜上热度居高不下的新闻。“女童”、“吊瓶”、“衡水中学”,这几个关键词叠合,引爆舆论似乎也顺理成章。
这其实是发生在5月4日的事。当天是衡水中学一年一度的开放日。虽然这名女童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但仍被其父亲带着前来参观。
这位“狼爸”认为,开放日机会难得,孩子应该感受一下衡水中学的气氛,“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每个人的成长都可能被父母代入过往
这个滑稽又有点残酷的举动,引来几乎一边倒的抨击。
这些抨击,既是因为“衡水中学”这个标签背后的残酷教育模式,更因为大多数中国年轻人都对这位父亲的说法心有戚戚。
我们都或多或少听长辈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当年条件不好,错过了学习机会,所以你一定要努力”,“我当年因为家里困难,没能读大学,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做父母的哪怕不吃不用、拆屋卖瓦,也要供你读大学”……
不单是学习,即使是其他兴趣技能,也很容易被父母代入自己的过往,比如“让孩子为自己圆一个没能实现的钢琴梦”。
而许多听着这些话长大的人,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又很容易沿袭成长经历中的印记,说出自己当年最不喜欢听的话。
就像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那种人一样,使之变成中国式家庭关系的一个循环。
在各种关于教育的总结中,“过度期望”是无法回避的一项。
把期望代入到子女身上也是不负责任
不得不说,在中国家庭关系中,“过度期望”有着相当扎实的土壤。
过度期望显然会带来恶果,它会使孩子面对巨大精神压力,童年缺失,心态早熟也早衰。
从理性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而非父母生命的延续,也非帮父母圆梦的工具。将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目标加在孩子身上,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即使像《摔跤吧!爸爸》这种温情故事,父亲将自己的摔跤金牌梦想寄托于女儿身上,也略显三观不正。
对高期望的家长不妨多点理解
在让孩子代偿心愿的心结下,罔顾孩子带病也要让她来参观,无疑是种病态。这是不难评判的事实。
但就这位“狼爸”的“希望孩子有文化”心愿看,我宁愿抱有理解之同情——虽然我极其反对他无视女儿健康的行为。
“文化改变命运”是最朴素的认知,却也是极难得的认知。逼孩子当然是错的,“希望孩子有文化”所以逼她带病参观也是错的,不过“希望孩子有文化”不算错。
如果你是这位父亲,对孩子抱有类似期望并不为过,虽然他的做法并不妥当,失衡心态也许还会害了孩子。
就像《摔跤吧!爸爸》那样,除了金牌梦想之外,父亲让孩子学习摔跤,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唯一可借鉴的成功人生经验就是摔跤?
许多人会将这位父亲的失衡心态归结于“没文化”,我倒认为恰恰相反。
很多例子表明,对孩子期望最高的反而是精英阶层,最焦虑的也是精英阶层。
他们有着高智商和出色成长经历,反而会更难容忍孩子的缺点,发出“我这么聪明,怎么孩子这么蠢”式的哀叹。
他们也更容易将残酷的职场竞争代入孩子的成长中,试图以揠苗助长的方式让孩子尽早“成熟”。
相比之下,这位自称“没文化”的父亲不过是模仿之举。
更何况,现实中还有些家长更喜欢将“读书有什么用”挂在嘴边,这才是更糟糕的。
不见得高考状元都是从衡水出来的吧?这位父亲观念有点落后,要个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对社会进步又有多大的意义呢?父母没有必要去把孩子的青春年华全部消耗在高考上,大学才是真正奋斗的时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11-14 13:16 , Processed in 1.0869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