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支付时代来临,付款时因一时“手抖”点错数字的情况并不少见。5月18日,江苏苏州市姑苏区西园路上一家包子店老板娘在晚间结账时,注意到微信收款有一笔11122元的“巨款”,猜测是心急的顾客点错了支付金额。老板娘表示:“会在店里一直等他来,退款给他。” 伴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类似的“手滑”出错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去年在郑州“一顾客在包子店买包子误付14万”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与这次新闻中的情况一样,老板同样为了寻找失主很着急。不过,有的人就没有如此幸运了。现实中,转错账后被对方故意拉黑的相关报道也不少。故此,笔者认为,手机支付转错账应该建立补救机制。 首先,从寻找失主的角度来看,以苏州这起事件为例,店主通过微信联系第三方收款平台客服,询问是否能查到付款人信息或者手机号,得到的回复是“不行,这个属于消费者的隐私”。事实上,面对此类事件,平台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合法渠道协助联系付款人,这也是为了维护用户资金的安全,而不能过于拘泥于“保护用户隐私”的说辞。 其次,从转错人角度来看,针对微信转错账要不回、交易付款后被拉黑等现象,去年浙江省消保委就曾向腾讯公司发出建议函,腾讯积极表态,“如收付款双方协商无果或已经超出了财付通的职权范围时,客服将积极引导和协助付款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当然,笔者更期待移动支付平台能够建立完善的机制,以做到“有规可循”。 再者,警方与支付平台应建立起合作机制。苏州这起事件,不仅社区工作人员帮忙寻人,而且警方也行动起来,调取了附近公交站台的监控录像,但从镜头中只能看到一个非常模糊的身影。其实,最为快捷的方式,就是警方通过转账记录与支付平台取得联系,进而取得付款人信息。这在技术上不算难题。 规避转错账现象,最为重要的还是收付款双方做好核实。尤其是数额较大时,须慎之又慎。同时,收款人切莫见财起意,钱不是自己的理应及时退还,据为己有属不当得利,涉嫌触犯法律。 总之,无论是一时大意转错账,还是意外收到了他人错发的钱,都会给相关当事人增添一定的麻烦。因此,移动支付平台应尽可能给转错账这类情形提供信息核实的便利条件,真正做到既要保障用户信息及资金安全,又不给当事人维权设置障碍。 这个可是必须得有的啊,现在大部分已经使用电子支付了。良心退回多收款的店主也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