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公益慈善理念的人?谁是恪守清廉爱民之德,被推举为“全国廉吏第一”之人?谁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第一家新式托儿所、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即便你学识渊博,知道他们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中唯一江南弟子言偃,明朝著名直臣廉吏杨涟,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但你也许并不知道,他们或祖籍常熟,或在常熟有着重要的吏途经历。这便是常熟人杰地灵之所在。 江南福地 续写新章 走进常熟,感受她“江南福地”的绰约风姿。这是一座物产富饶、民生富庶、人文积厚的秀美之城,素有美誉。回溯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沙家浜“芦荡火种”“十八棵青松”作为常熟的红色标志早已镌刻历史,为世人铭记。 革命时代,斗争成为唯一主题;和平时代,民生慈善化作和声。今日常熟,民生与慈善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成为常熟民众对无数祖辈与先烈的告慰。 作为新时期常熟慈善事业的奠基者与引领者,常熟市慈善总会多年来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弘扬慈善传统、传播慈善理念、发掘善行义举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周密安排,有序推进,使慈善氛围与日俱增,慈善活动日臻完善,愈发凸显常熟小城所固有的人文气质与和美风采。 谈及常熟慈善与名人典故,现任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达总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言必说言子,廉必说杨涟,俭必说张謇。而他说得最多的自然还是当下的工作。 常熟市慈善总会成立于2001年。2017年9月常熟市慈善总会四届一次理事会召开以后,新的一届慈善总会秉承常熟慈善事业的优秀传统,并且与时俱进,坚持依法行善、创新行善、精准行善、阳光行善的理念,大力弘扬慈善精神,培育慈善文化,讲好慈善故事,凝聚慈善共识,努力推动慈善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2018年是常熟慈善人最为忙碌的一年:他们以“续写第一”的传统,成为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全国首个县级市发药点;一年里,常熟各乡镇慈善组织网络从无到有,直到全面覆盖,实现了一次完美的“三级跳”;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行动在全市普遍展开,应和者众,为打造“德善之城、公益之城”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常熟一举获得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排名全国县级市第7名的佳绩,在一般县级慈善组织,能在5年或更长时间内实现已属不易,而常熟市慈善总会则只用了1年时间,成为跨越式发展的典范。 接手慈善工作之初,新的一届慈善总会便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他们将换届作为实现突破的一个契机,为事业树立新的理念,为组织引进新的人才,为工作建立新的机制,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为重要的是,要吸纳更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成为会员,增加善款来源,扩大募捐渠道,壮大组织实力,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 好的开始即是成功的一半。2017年9月26日,常熟市慈善总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常熟市四套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悉数到场。波司登、龙腾特钢、风范电力、中利科技等19家爱心企业代表及爱心人士代表慷慨解囊,捐赠善款3290万元,为常熟慈善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会结束后,新的一届慈善总会班子成员趁热打铁,带领总会工作人员用了两周时间走访所有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既表达感谢之情,又共商未来规划。本就有志于慈善事业的爱心企业及人士纷纷投桃报李,不久,市慈善总会便收到了建会以来最大一笔善款:常熟农商银行承诺在5年内认捐1000万元,助推常熟慈善事业发展。 美德养成 润物无声 一座城市与她独特的气质,取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汇浸润,呈现于民风民俗与人情物貌的相互映衬。 常熟市辛庄中心小学是近年来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范。对于人生犹如一张白纸的孩子们,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使他们“近朱者赤”,而慈善正是他们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走进中心小学大门,记者见到整洁明媚的校园与朝气蓬勃的师生。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间或闪动着善言警句,教学楼内那条“百米慈善长廊”已成为一道广为人知的人文景观。流连其间,你会被一则则爱心故事、一条条学生心语、一幅幅慈善图片包围,仿佛身心都融化在浓郁的慈善温情暖意之中。放学后,一声声和风细雨般的浅吟低唱从不远处的评弹坊传出,几位女生组成的学校文艺表演队正在排练一部名为《慈善送暖好榜样》的评弹节目。“春风送暖遍辛庄,一花引来百花开,德善辛庄有名望,代代相传永不忘……”她们唱的是常熟市辛庄镇张港泾村“中国好人”黄阿雪无私奉献、扶助孤老的感人事迹。小姚同学对记者说:“黄阿雪叔叔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他设立学子关爱基金,关心照顾残疾人,帮助困难学子,为家乡群众组织义诊活动,受到了全社会的赞扬。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常熟梅李镇的“聚沙园”是“慈善文化进社区”的一个样板。公园依照苏州园林样式而建,因存有千年历史的聚沙塔而得名,正应和了慈善“聚沙成塔”的本义。传统慈善文化的融入更为“聚沙园”增添了几分人文气息。漫步亭台水榭之间,耳濡目染慈孝文化。公园一角,矗立着一面特殊的墙壁,著名书法家孙晓云为其题写“慈善墙”,下方簇拥着由各种字体的“善”字组的心形图案,都是由爱心人士书写,目前已收集了80余个,准备集满100个,以贴合“百善孝为先”之意。 记者遇到正在公园健身的梅李镇居民李阿姨。快人快语的李阿姨对记者说:“我得特别夸奖一下咱们梅李镇慈善会的志愿者,有一次我下楼不慎扭伤了脚腕,只能扶墙站着,不能回家。一个志愿者刚好路过,二话不说就把我背到了四楼家里,还帮我敷了药,就像我家孩子一样。但就是孩子也不可能这么及时啊,真是远亲不如近邻。”李阿姨如今也成了社区里的热心人,经常帮助居民调解家庭纠纷矛盾,从帮助街坊邻里中体会到慈善的快乐。 慈善化美 艺术为善 近两年春节前夕,一本本载满善心爱意的年画成为常熟人家的一抹亮色。在市慈善总会的策划与运作下,以善为题的精美年画借书画家的巧手,从书法家的毫端传递到爱心人士与受助群众家中,令其“开门见善”,其乐融融。这是常熟市慈善总会与江苏新合作常客隆连锁超市公司共同组织的“慈善年画送万家”活动。根据协议,常熟市每年制作并发放慈善年画不少于1.5万份。 艺术与慈善从来便有天然的联系。随着常熟慈善日益深入人心,众多书画家也加入进来,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抒发慈善情怀。为此,市慈善总会集结十多位市书协、美协会员中的青年骨干,成立了常熟市慈善总会书画院。去年,在市台商协会成立15周年庆典期间,书画家精心创作了10幅书画作品,通过市慈善总会赠予台资企业,感谢其对常熟慈善的支持。今年春节前夕,为回馈所有爱心企业家,书画院13位书画家分别为他们创作了书画作品。 常熟市美协主席、著名书画家张文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德’,守望相助、乐善好施就是至高无上的德,是仁心善意的具体体现。我们都是经过苦日子的人,非常清楚被人帮助的珍贵。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凭借一点才能去帮助更多的人。” 常熟历史悠久,文化绵延,从来不乏仁人志士与感人故事。为寻根挖掘常熟慈善文化,今年3月,市慈善总会牵头组成编撰小组,旨在收集整理自宋代以来涌现出来的慈善人物及故事,由原本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转变成系统文化资料,使常熟慈善发扬光大。自项目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多位文化名人积极响应,目前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书名定为《行善真好——常熟慈善故事》。 慈善之基 根深叶茂 市慈善总会第四届理事会履职以来,高度重视慈善组织体系建设。在市慈善总会的推动与主持下,去年3月,梅李镇、古里镇率先成立了镇级慈善会。梅李镇慈善会成立仪式上,9家爱心企业共捐赠善款190万元,一年时间,梅李镇慈善会的资金总量已突破2000万元。“仁风”古里镇亦不乏乐善好施的企业与人士,著名爱心企业波司登集团便出自该镇。2017年,波司登公益基金会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助学项目,极大提升了常熟慈善在全国的影响力。后来,双方再次合作,开展“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将来自全社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天南地北、千家万户。 在梅李、古里两镇的引领下,其他乡镇纷纷效仿建会,不出4个月,全市1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慈善会,形成了常熟慈善网络。 梅李镇慈善会会长朱雪忠对记者说:“梅李镇有着良好的慈善文化传统。20世纪90年代,徐永达会长在担任梅李镇党委书记期间,成立了全市首个镇级慈善基金会,一时传为佳话。今天,我们的日子虽然好了,但不能丢掉扶贫济困的美德。只有真切关注群众疾苦,积小善为大德,才能让乡镇更加稳定,群众更加幸福。” 基层慈善组织最了解本地居民的需求与意愿,最懂得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年11月,市、镇两级慈善会斥资百万元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共推出37个慈善项目,涉及老年人、残疾人、困境青少年、贫困母亲等多个群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谈起一年多来的工作感受,徐永达以八个字概括——“用心思考,用情行动”。用心的前提是知法、懂法、用法,作为专业慈善组织及从业者,慈善不能仅仅出于自发的慈心善意,而要以法律精神,在法律框架下开展自为行动;用情就是要深知困难群众实际需求,真正体现慈善为民的感情与使命。 日前,中华慈善总会主要领导李本公、宫蒲光等一行前往常熟考察调研慈善文化工作,先后走访了梅李镇慈善文化园、波司登集团、沙家浜革命烈士纪念馆、辛庄镇校园慈善文化长廊等,对常熟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本公说,常熟市慈善总会积极挖掘当地特色慈善资源,大力弘扬慈善传统,通过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形成了社会慈善氛围,以及“小城大爱”的鲜明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内涵。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常熟的慈善实践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 宫蒲光说,在常熟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慈善文化是一块巨大的宝藏。长期以来,常熟以慈善文化筑善基、开善源、促善行,在“德善之城”建设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良好风貌,收获了丰硕果实。这次考察调研,历久弥新的常熟慈善文化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增添了作为慈善从业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真诚祝愿常熟继往开来、守正出新,以文化滋润善行大爱的土壤,不断推进慈善事业向更高目标迈进。(徐 山 陈竞之 记者 李济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