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严和工作之间,“快递小哥”杨军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前者,这无疑需要极大勇气。杨军采取的方式过于极端,但就“想获得尊重”的出发点而言,他没错。 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互相尊重,本就是一个起码的底线。这不能因双方的身份、地位和职业而有所改变,更不该凭自己对对方的地位、身份的估价来作为是否尊重他人的标准。一个人即使身份卑微,抑或一无所有,但依然有人格。一个人地位再崇高,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尊重与否只是在于对方身上的光环,那既是没有明白何为“真正的尊重”,也会让尊重因裹上功利的外衣而蒙羞。 显然,杨军是在客户和公司两方面都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尊重——仅仅因为询问缺位的电话号码,就遭到客户的投诉;公司接到投诉,直接做出“调离工作区域”的处理决定。在这一波操作中,一直忙于送货的杨军既没有解释的机会,更没有申辩的渠道。在杨军供职的顺丰公司,“平等尊重”是被明确写入其企业文化的,这实际操作中的种种,却让人发现并非如此,当只是以客户评价为员工评价标准时,员工想要获得尊重,无疑会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 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作为一项基本的文明道德,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劳动果实、他人的隐私、他人的观点和建议等,理应成为一条社会底线。 为什么近期两则关于“快递员被恶意投诉”的新闻引起众多共鸣?恰恰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对尊重的需求日趋强烈。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当人的生理、安全、情感与归属的需求一一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自动趋向更高级——尊重的需求。当人能够体验到被他人和社会尊重时,价值感、自信心、自主意识、自控能力等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定式都将随之增强;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非理性情绪。如果这种消极的、非理性的情绪逐渐蔓延,必然会扰乱社会秩序,增加社会管理成本,更会侵蚀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础。 其实,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新业态的萌生与发展,行业之多早已超越俗话里的“三百六十行”。此时更应该厘清的是,任何行业的劳动者付出劳动,不仅在为自己打拼,更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都是值得尊重的。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工作也是如此,社会分工不同,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能力不同、选择不同,但这都不是能否得到尊重的“依据”。 社会文明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把住“尊重”这条底线,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被尊重才能感受到友善,生活才会更加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