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16门,蓝色强冷区;17至32门,绿色弱冷区。近日,北京地铁6号线车站张贴出不同的车厢温度提示,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乘坐。据介绍,6号线34座车站已经张贴了相关温度提示,该线路的列车正在陆续进入“同车不同温”模式。
一到夏季,地铁列车的空调温度常常成为“槽点”,有乘客抱怨太冷,有乘客嫌弃太热。对于感觉太冷的乘客来说,只需携带一件外衣,上了车就披上;而对于即便每次都短袖短裤出行仍感觉太热的乘客来说,人稍微一多,则只能承受吹着空调还在出汗的尴尬了。 此番,北京地铁在其6号线尝试“同车不同温”,自然是为了满足不同乘客对空调温度的不同需求。这无疑是一种人性化举措。 地铁列车“同车不同温”是怎么做到的?据报道,地铁车厢空调类似于中央空调,每节车厢就像是一间屋子,北京地铁6号线先用中央空调设定一个基准温度,然后通过手动程序,将一部分车厢的温度在初始温度的基础上调高或者调低几度。这就将一条地铁列车划分为“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乘客可以根据站台地面张贴的指示标识按需乘车。这样对温度设定进行更合理的调整,可谓实现了精细化服务。 精细化服务,应该是所有公共交通工具的应有姿态。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承担着推动公共交通转型升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居民出行体验的使命。其服务水平如何、能否让乘客满意,事关城市出行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们对公交地铁出行的选择意愿,甚至事关城市形象提升。 如今,城市公交地铁出行越来越快捷、安全,在此基础上提升舒适度,也应成为各地追求的重要目标。 提高舒适性,就要求运营者不断在硬件支撑和软件服务上下足“绣花”功夫。不仅要靠多发车次、提高准点率消除乘客赶车靠跑、上车靠挤的艰辛,还应为乘客打造舒适的乘车环境。小到地铁车厢内部装饰的色调、把手的创意与高度、空调温度等,都与乘车环境是否温馨、雅致、舒适有关。曾有网友吐槽某地地铁的座椅让人坐不稳、易下滑,时间长了容易疲累,这就在舒适性上打了折扣。 据北京地铁方介绍,未来“同车不同温”模式可能会在其他线路陆续推广。其他地方的地铁经营者也不妨从这一人性化做法中找一找灵感,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尝试“一趟地铁,两个温区”之类的探索。一个细微进步,往往也可以赢得公众的普遍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