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灵境爱好者乐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7|回复: 0
收起左侧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我不强求,我谦卑地恳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7 20: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19 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与托尔斯泰一起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两大柱石,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残酷的天才”。代表作有《卡拉马佐夫兄弟》《群魔》《罪与罚》等。

大战前不久,我准备为夏尔·贝玑(1873—1914,法国作家)的《丛刊》写作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我决心按照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和《米开朗琪罗传》的榜样来写,因为,那确实是两部极其出色的专题论著。但是战争来了,我不得不把原先为此准备的笔记搁到一旁。很长时间里,我忙于其他的事务,沉湎于其他的烦恼,我几乎已经放弃了我的写作计划,但是最近,为了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雅克·科波请我在老鸽棚剧院的纪念大会上作了一次发言。于是,我又拿起了那一叠笔记,重新读了一遍。隔了一段时间再来读,我觉得,我在那上面记录下来的思想很值得我们注意;但是,要把它们阐释清楚,一部传记所要求的那种编年史顺序的写法并不是最好的。



那些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每一部伟大作品中把它们编织在一起,形成像厚厚的发辫那样的东西,我们往往很难将它们理清,但是,我们在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中,到处可以发现它们。它们对我十分重要,更何况我把它们变成了我自己的思想。假如我一本书一本书地来讲,我将无法避免重复的叙述。那么,最好还是采取其他的方式。通过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地追寻这些思想,我试图把它们归纳出来,透过表面上的杂乱,尽可能清楚地掌握它们,而且向你们作阐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的思想,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既是心理学家,又是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当然,他首先是个小说家。我的讲话中要谈的,正是这些思想。但是,由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这些思想从来不以原始的状态出现,而是附属于表达了这些思想的一个个人物(由此,恰好产生了它们的混乱性和它们的相对性);另外,还因为,我自己也在考虑尽可能地避免抽象化,尽可能地给予这些思想以生动的形式,所以,我想首先跟你们谈一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谈谈他生活中的几个事件,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显现他的性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我原先打算,为我在战前准备写的那部传记前面加一篇导言,首先来分析一下一般人对这位伟人的通常评价。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本来会把陀思妥耶夫斯基跟卢梭作一番比较,而这个比较不会是武断的:他们两人的天性确实有着很深刻的一致——无怪乎卢梭的《忏悔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但是,在我看来,卢梭从他生命的一开始起,就已经被普鲁塔克毒害了。通过普鲁塔克,卢梭自己对伟人就形成了略带几分浮夸和张狂的概念。他在自己的面前摆上了一尊想像中的英雄的雕像,他自己一辈子都在尽力地效仿它。他试图成为他想显现的那种人。我同意说,他对他自己的描绘是真诚的;但是,他老是在考虑自己的行为举止,那是一种傲慢在支配着他的言行。以下这段话说得再精彩不过了:“虚假的伟大是愤世的、难以接近的:它感到了自己的软弱,所以躲藏起来,或许至少也不正面出现,只在迫不得已之时才勉强露面,以吓唬一下人们,它从来不暴露本相,也就是说,从来不显露其真正的渺小。”

如果说,我在这段话里面没有认出卢梭的面目,那么相反,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时,我却联想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的伟大是自由的、温和的、随便的、通俗的;它让人触摸,让人摆弄,即便被人从近处细看,它也不会有丝毫的损伤;人们越是了解它,就越是赞赏它。它出于好意向下层卑躬屈膝,然后又毫不费力地恢复自然状态;有时候,它放任自流,不修边幅,在优势中放松懈怠,但始终能够重新获得优势,并善于加以发挥…… 的确,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从来没有过矫揉造作,也没有过装腔作势。他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超人;再没有比他更谦卑、更富人情味的人了;我甚至认为,一个高傲的人实在是无法完全理解他的。谦卑这个词不断出现在他的《书信集》和作品中:



他为什么会拒绝我呢?我根本就不是在强求,我只是在谦卑地恳求。(1869年11月23日)



我不强求,我谦卑地恳求。(1869年12月7日)



我发出最谦卑的请求。(1870年2月12日)




“他常常以某种谦卑让我吃惊”,《少年》中的少年这样谈到他的父亲,当他试图弄明白他父亲和他母亲之间可能有过的关系,以及他们爱情的性质时,他想起了他父亲的一句话:“她出于谦卑而嫁给了我。”



我最近读到了亨利·博尔多先生的一篇采访录,其中的一句话稍稍有些让我惊讶:“首先要努力去认识自己。”采访者恐怕是理解不了的。——当然,一个自我探寻的文学家是在做一种很大的冒险;这就是找到自我的冒险。从此之后,他就只写冷冰冰的、符合自己的、果断的作品了。他模仿他自己。假如他知道他的线条、他的界限,那是为了不再超越它们。他不再害怕显得不真诚;他害怕显得前后不一。真正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处于对自己的半无意识中。他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他只有透过自己的作品,以自己的作品,在自己的作品之后,才能真的认识自己……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就没有寻找过自己;他只是狂热地投身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他迷失在他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因为,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他。过一会儿,我们将看到,一旦他要以自己的名义来说话,他就该有多么笨拙;而相反,当他本人的思想通过人物的口来表达时,他又是多么雄辩啊。他正是通过赋予人物以生命,才找到了他自己。他就活在他们每一个的身上,他这样把自己交托给了人物的多样化,其最初的效果,就是保护了自身的前后不连贯。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个作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更充满自我矛盾,更前后不连贯;尼采会说,这是“对立性”。如果他不是一个小说家,而是一个哲学家的话,他可能会更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思想理顺,但那样一来,我们就会失去最好的东西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中的事件,无论它们多么具有悲剧性,也还是一些表面上的事件。使他激动不安的激情,似乎深深地震撼了他;但是,在此之外,永远还留有一个私密的区域,一个连种种事件、种种激情都无法达及的区域。关于这一点,他的一句短短的话会给我们以启迪,只要我们把这句话跟另一段文字作一个比较的话。他在《死屋手记》中写道:



没有一个人活着而没有一个目的,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付出某种努力。目的和希望一旦消失,忧虑就常常会把人变成一个魔怪……



但是,这时,他兴许对这一目的有所误会,因为,他立即就在下文中说:



我们所有人的目的,就是自由,就是走出苦役营。



这是他在1861年写的。而这就是他当时认定的一个目的。当然,他因可怕的囚禁而痛苦不堪(他在西伯利亚待了四年,又服了六年的强迫兵役),他痛苦不堪;但是,一旦他重获自由,他就能意识到,他真正的目的,他真正希望得到的自由,是某种更为深刻的东西,它跟从监狱中释放出来并无什么关系。在1877年,他写了这句非凡的话,我愿将它与我刚才读的那一段作个比较:



不应该为了任何目的而糟蹋生命。



——《书信集》



如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高级的、秘密的——甚至对我们自己来说也往往是秘密的——生存理由,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多数人为自己的生命制定的外在目的。但是,我们首先还是来看看这个人,看看这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什么样的人吧。他的朋友里森坎普是这样描绘他的,那是在1841年,他当时二十岁:



一张圆圆的脸,胖嘟嘟的;一个稍稍有点上翘的鼻子;浅栗色的头发,剪得短短的。一个很大的脑门,稀疏的眉毛底下,是两只小小的灰眼睛,深深地凹进去。脸颊苍白,上面有雀斑。一脸病恹恹的神态,几乎发灰,嘴唇隆起得很厉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5-1-11 05:00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